雨滴敲打着车窗,我握着方向盘,看着这座曾经熟悉的城市。半年前,我还是地产公司的项目总经理,手下管着百号人,操盘着数十亿的项目。如今,我是网约车司机,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听着各式各样的乘客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五天,我遇见了四位特殊的乘客,他们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某些真相。
一、公务员二代:困在体制围城里的年轻人
周二上午,海源路到徐福路。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拉开车门,手里抱着一摞复习资料。
"去学府路。"他推了推眼镜,语气疲惫。
路上堵车,我们聊了起来。他今年25岁,已经是第二次备战公务员考试。
"去年差一点就考上了,"他说,"如果我报交通局的岗位,分数是够的。可惜..."
他的父母和亲戚都在香格里拉政府部门工作,家庭聚会上谈的都是体制内的事。"我爸妈说,现在外面工作不稳定,还是体制内靠谱。"
我问他为什么非要考公。"说实话,我也想去企业闯闯。但家里人不同意,说他们能帮上忙的只有体制内。"
他每周要去上三次培训课,学费已经花了三万多。"我们班上有六十多人,一半以上都是父母在体制内的。"
临走时,他苦笑着说:"有时候觉得,我们这种家庭的孩子,看似选择很多,其实别无选择。"
二、门窗工二代:子承父业的务实选择
周三中午,我在万达广场接到一位皮肤黝黑的大哥。他一上车就指挥我:"师傅,前面右拐,走小路快!"
"您对路很熟啊?"我问。
"全昆明自建房的门窗,十家有八家是我做的。"他语气中带着自豪,"每个村子我都门儿清。"
聊起生意,他说最近活多得接不过来。"上个月给我儿子发了二万七,他昨天一天就赚了二千四。"
他儿子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回来跟他干。"开始我也生气,后来想通了。现在大学生出来也就三四千块钱,还要看领导脸色。我们这行虽然辛苦,但赚的是实在钱。"
他说最近招了几个学徒,都是大专毕业生。"有一个还是学会计的,说在办公室挣得少还不自由。"
下车时,他给我递了张名片:"有需要门窗找我,给你打折。"
三、兵工二代:特殊行业的代际传承
四、
周四下午,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士要去911生活区。
"父母在那工作一辈子了,现在我也在相关单位。"她说起父母是造鱼雷的,语气平淡得像在说普通工作。
这种特殊单位往往自成体系,子弟就业有优势。"我们单位很多同事父母都是老职工,大家知根知底。"
她说这种单位虽然收入不是最高,但稳定有保障。"像现在经济不好,我们基本不受影响。福利待遇都挺好,就是工作内容要保密。"
我问她会不会让下一代也干这行。"顺其自然吧。不过这行确实越来越难进了,现在都要硕士博士了。"
四、军二代:体制内的舒适区
周五晚上下大雨,我接到一个去在滨江俊园打麻将的女孩,她在部队干休所工作,父母都是军队退休干部。
"工作清闲,月入一万多,比普通公务员强。"她略有自豪的说。
她说下班后经常约朋友打麻将,生活很规律。"我们这种单位,不求大富大贵,就是图个稳定。"
我问他有没有想过出去闯闯。"试过,受不了那个压力。还是在体制内舒服,虽然挣得不多,但性价比高。"
观察与思考
这四位乘客,展现了不同背景下的生存状态:
公务员二代被困在家庭的期望里,看似选择很多实则别无选择;门窗工二代选择了务实的手艺之路,获得了不错的收入;兵工二代在特殊行业里找到了稳定;军二代则安于体制内的舒适区。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有人追求稳定,有人向往自由,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作为曾经的地产人,我见证过太多人凭借机遇实现阶层跨越。但现在时代变了,上升通道在变窄,普通人更需要务实的选择。
也许,我们不该过分执着于"阶层跨越",而是要学会在当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无论是靠家庭还是靠自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就是成功。
雨还在下,我接起了下一单。这座城市里,还有无数个故事在等待被发现。而我,这个前地产总,现在的网约车司机,还会继续聆听,继续记录。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