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62年春,北京城的风还带着些寒意。
清华园里来了不少人,个个神情肃穆。
那天,是梅贻琦的葬礼。
这是一位73岁的老人,他去世前在医院里躺了一个多月,治疗费捉襟见肘。
![]()
谁能想到,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最后的丧事竟是靠一群曾经的学生凑钱办起来的。
更出人意料的是,他的遗产只有一个旧皮包。
打开一看,是一本账。
几十年来清华基金的收支记录,每一笔都写得一清二楚。
![]()
钱用在哪儿,花了多少,全记着。
没有私产,没有存折,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留下。
这不是传说。
![]()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这件事,还得往回倒几十年。
梅贻琦,1889年生人,天津人,家世原本不错,后来因为动荡乱世,家境逐渐败落。
但这家人有个传统——再穷不能穷教育。
![]()
他从小念书认真,也幸运,1908年考中庚子赔款留美名额,去了美国留学。
那时候中国人出国读书的机会少得可怜,全国600多人抢47个名额,他排第六,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本事。
而他的妻子,韩咏华,是天津有名的大家闺秀。
家里和开办私塾的严修家有来往,自幼读书识字,是那个时代最早的一批新式女性。
两人从学生时代就认识了,后来再见已是多年以后。
1914年,梅贻琦学成归国。
码头上接船的人群里,韩咏华在人堆里一眼认出了他。
那会儿她已经26岁,在当时的社会算晚婚了。
![]()
可她一直没嫁人,就等着那位她年少时偷偷看过的那个清瘦少年。
五年后,他们结婚。
婚后几十年,这对夫妻过得并不宽裕。
可韩咏华从没抱怨过一句。
![]()
1931年,梅贻琦42岁,正式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那时候他已经在清华干了十五年,对学校的情况门儿清。
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一堆不必要的开销,把钱省下来投到请老师上。
他说:“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不是有大楼,也不是有大官。
![]()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不简单。
他不看学历背景,只看有没有真本事。
华罗庚就是他一眼看中的,那时候华还只是个在邮局打工的青年,没正规学历,但数学天赋惊人。
梅贻琦一句话:“来清华。”就把他请进来了。
![]()
后来,清华成了全国最强的大学之一,不光是因为有钱,更因为梅贻琦敢用人,也敢放权。
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危在旦夕。
梅贻琦决定把学校迁走。
这不是简单搬家,是整个学校连锅端。
![]()
后来和北大、南开合并,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那段时间条件苦得很。
教室是山洞,桌子是木板,宿舍漏风,饭菜里连油都见不着。
教授和学生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躲空袭得靠听飞机声来判断方位。
![]()
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梅贻琦还坚持上课,坚持学术。
他自己过得最拮据,经常把工资的三分之二拿出来补贴学校。
有一次,连自己孩子眼镜摔碎了都舍不得换,只能用胶水粘一粘接着用。
家里五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
![]()
韩咏华那会儿开始做“定胜糕”,一个人背着篮子去街头卖。
她说:“我不会办学,但我能做糕。”挣的钱大部分都交给丈夫,用在清华上。
最难的时候,梅贻琦把自己仅有的几件衣服变卖了,给老师们发工资。
他说:“不能让老师饿着肚子给学生上课。”
![]()
就是在这种几乎无以为继的情况下,西南联大撑了八年,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后来撑起中国科技和文化的人才。
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邓稼先……这些名字后来都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流砥柱。
1949年以后,梅贻琦被派去台湾,负责清华庚子赔款基金的管理。
那是笔大钱,归中国人用,但名义上由美国华美协进社监管。
![]()
他知道,如果不小心,这笔钱很可能就被扣了。
于是他带着账本、文件,辗转海峡两岸,守着那份基金几十年,一笔没乱花。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不争,不抢,也不辩解。
有人想挤兑他,有人想“借用”那笔基金,他一一挡下,笔账清清楚楚。
可是在台湾那段日子,他和家人分隔两地多年。
韩咏华跟着女儿去了纽约,生活并不富裕。
为了贴补家用,她又拿起做糕的手艺,在街头摆摊卖定胜糕。
年过六十的老太太,站在纽约街头,风一吹,头发都白了。
可她不觉得这丢人,还说:“他在那边守着国家的钱,我在这边守着咱家。”
1960年,梅贻琦病倒了。
消息传到纽约,韩咏华立刻回国照顾。
可那会儿医疗条件有限,药也贵,家里已经快掏空了。
清华的学生们知道消息后,纷纷捐款。
可惜还是晚了。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去世。
去世前,他还在病床上翻看账本,嘴里念叨着下一个拨款安排。
他留下的那只旧皮包,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后来,清华人再提起他,没人叫他“前校长”或“老校长”。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别人——“终身校长”。
胡伟,《清华百年教育人物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炳照,《西南联大纪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严修、张伯苓相关资料,《严张教育文献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杨振宁回忆录,《曙光集:杨振宁自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梅贻琦文集整理组,《梅贻琦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