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片横扫四海、动作巨星成为硬通货,到如今《火遮眼》在多伦多引爆全场掌声——千禧年以来的二十多年间,华语电影的海外发行之路经历了怎样的潮起潮落?
我们告别了依赖巨星与IP预售的黄金时代,正步入一个需要精准“包装”本土故事的新阶段。尽管市场巨变,但那些能成功跨越文化藩篱的作品,似乎总蕴含着一种共通的基因:或许是血脉偾张的动作设计,或许是直指人心的普世情感。
本文将循着资深制片人黎麦克的视角,回溯华语电影出海的三重变奏,并探寻:在不同阶段都能让世界为之买单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不变”之道?
![]()
益起映创:千禧年以来,华语电影海外发行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不同阶段成功的电影,共性是什么?
黎麦克:结合我个人从业经历说。我是在2000年前后入行,赶上了港片黄金时代的末班车。那时我们发行的华语电影,多数是港片,在海外很受欢迎。我们不仅在发行环节努力,把销售环节前置到项目拍摄和融资阶段,影片没制作完成就有很多海外片商愿意预购版权。那段时期,全球市场对华语电影,尤其动作片,需求非常旺盛。往往只要有几位天王巨星参与,片子拿出去就不愁卖。
进入2000年后,全球市场发生变化。尤其是亚洲地区,像韩国、泰国和东南亚国家电影产业逐渐崛起,本土观众也开始支持本国影片,对华语电影需求有所下降。港片从90年代的鼎盛走向明显的滑坡。虽然整体需求下降,但机会还在。那个阶段做发行,关键是如何精准包装片子,适应当地市场需求,成功推向海外。
但时至今日,华语电影在海外,特别是欧美市场,其实最具吸引力的仍是“动作”元素,不管是武术设计,还是动作场面,这些仍是我们的独特优势,是好莱坞难以复制的,海外观众还是很有兴趣看看我们这些东西。比如最近在多伦多电影节上反响热烈的影片《火遮眼》,也印证了这一点。
![]()
![]()
华语电影《火遮眼》剧照,影片于2025年9月在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放映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分钟,海外媒体打出“A+”级评分,
从八九十年代到现在,“动作”始终是华语电影在海外销售的重要元素。华语电影发行,尤其是海外推广上,之所以能够成功,也在于它们具有难以被替代或迁移的文化特质。这也是我做发行的初衷——希望通过好的“包装”,无论是动作、文化,还是对中国传统故事的演绎,比如我们之前做的《画皮》,用包装把中国的“道”,把电影的文化内核,一起带到海外去。
![]()
黎麦克参与院线电影《画皮》海报
至于近年来的成功电影,我觉得现在整体市场环境跟以前不一样了。过去观众看电影,不论国内还是全球,很多时候是图个乐、图个爽。现在全球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和期待都大幅度提高,不仅追求娱乐,更关注故事的本质。
现在能跨越文化、在全球范围引起共鸣的影片,往往运用一种universal language(普世语言)去讲具有人性深度的故事,哪怕题材很本土。比如早几年《寄生虫》在国际上的成功,讲的虽然是韩国底层故事,但在类型和表达上跨越了文化。再比如去年一部港片《破·地狱》,代表中国香港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这类具有现实关怀的题材电影往后会越来越多。
![]()
电影《破·地狱》海报
益起映创:从动作元素到现实主义题材,世界电影市场对华语电影的单一认知也在改变。
黎麦克:当然。作为华语电影制片人,其实非常乐见这种趋势变化。商业类型片会沿着自己的路径一直往前走,市场永远有它的位置。只是包装底下的内核和过去不一样了。因此关键在于平衡好内容和包装,既能表达本土文化特色,又能与世界对话。
益起映创:除了观众审美品味升级,观影需求变了,当下的全球电影市场,还发生了哪些不可逆的结构性变化?
黎麦克:观众对以往依赖大IP、大投资、全明星阵容的传统“特效大片”的兴趣,可能没以前那么高了。
现实地讲,前几年我们甚至能看到漫威把众多超级英雄集结在《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大IP中。从去年开始到未来两三年,这类高投资、大IP的传统大片,从投资角度看,风险会更高。
反过来看,这对市场其实是一个良性调整。过去我们常说拍一部电影动辄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比如《封神》系列。但今后,这种大规模投资可能不会那么常见了。
益起映创:所以当下的电影市场,其实对中小成本电影是友好的。
黎麦克:是。困难有,机遇也有。现在更多观众愿意去看不同类型的电影,也更关注故事本身。更多投资方愿意投资开发中小成本电影。
从内容层面,中小成本电影的关键在于讲好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这个方向其实已经反复在多个市场得到验证。从香港市场到台湾市场等等都显示出:无论影片阵容多强大,最终观众还是回归到故事本身。只要内容触动人心,在市场就有机会。当然,这对创作者的创意和社会洞察能力都提出更高要求。
![]()
黎麦克老师在课堂
益起映创:从发行角度看呢?这种背景下,中小成本电影如何调整制片和发行策略?
黎麦克: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中小成本电影往往在资金、资源方面比较有限,难支撑大规模的全国发行。我们所说的小成本电影,往往没有大明星、大特效、大场面,更考验发行和营销团队的能力——如何精准地把电影核心卖点传达给特定目标观众。
我们国家这几年也在推动“分线发行”模式。这对中小成本影片非常有利。如果分线发行、分区发行能广泛推行下去,就可以用有限的宣发成本,先把影片在特定区域或人群中做出口碑,把商业基础打好,再借助社交网络,让内容自然发酵、扩散,进而辐射更广阔的市场,形成更大影响力。
因此,未来的中小成本电影,不一定非要一开始就面向全国市场。比如,用2000万投资一部聚焦“大湾区”题材的影片,目标可以先定位在深耕大湾区市场——这里有六七千万人口,先把故事讲好,把区域市场做透,就已经非常成功了。口碑发酵以后,再逐步推向华东、华北等其他地区。这在我看来是可行的路径。
除了区域类型影片,方言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我曾向相关部门提议过,能不能尝试建立一条“大湾区院线”,就像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很多观众是看粤语版长大的,我们可以先从大湾区起步,用方言贴近本地观众。比如已经可以看到的成功案例,沪语版的《繁花》,也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认可。
![]()
电视剧《繁花》沪语版海报
益起映创:所以不论是华语电影走出去,还是中小成本影片寻找生存策略,一个基本思路可能是融会贯通的——从本土故事里提炼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再去跨文化、跨区域发行。
黎麦克:可以这么说。语言或方言其实都不是障碍。关键在于表达是否足够有力。近几年出现的“华北新浪潮”、“山西新浪潮”、“东北新浪潮”或是“岭南新浪潮”,某种程度上也是类型化、区域化创作的一种思路。
在产业重塑的节点,黎麦克更认为当下行业最缺的是“全能型制片人”。11月1日-2日两天,他会在益起映创(深圳)课堂,结合多部电影案例讲授自己的制片方法——
拆解成功与踩坑经验,传授国际化制片宣发的全流程硬核方法论与产业底层逻辑。对于优秀学员,将有机会被黎麦克老师亲自引荐到各大平台,助力完成个多项目。
开课之前,老师将在益起映创视频号进行免费直播,为大家答疑解惑,点击预约千万别错过>>
![]()
作者 | Yu
整理丨马东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