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金科之家网)
![]()
一、本书简介:
作者朱锐(1968-2024)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横跨哲学、艺术学、神经生物学三大领域,曾任美国森林湖文理学院哲学系终身教授。
2022年确诊直肠癌后,他以“向死而生”的姿态完成人生最后一课,将病房变为课堂,用哲学与生命的对话叩问生死本质。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是朱锐在生命最后十日与记者对谈的结晶,结合其202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典礼的“最后一课”内容,系统探讨死亡、生命意义及哲学抵抗虚无的核心命题。
全书以古希腊“练习死亡”哲辩、庄子“大化流行”生死观及存在主义理论为脉络,通过身体实践与哲思交织,呈现一场直抵生命深处的对话。
![]()
二、主要内容:
1.首先,是对死亡的坦然凝视。
朱锐教授没有回避死亡的恐惧与痛苦,反而选择用哲学的理性去解剖它。他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理解死亡,不是为了消解恐惧,而是为了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有限的生命才赋予了每一刻、每一次选择以沉甸甸的重量。
2.其次,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定义。
当生命的长度被限定,我们该追求什么?朱锐教授的答案不是世俗的成功或财富的积累,而是“体验”与“联结”。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是否真实地、深刻地体验过这个世界,感受过爱与被爱,与他人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结。
哪怕只是欣赏一次日落,与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其价值也丝毫不亚于任何宏大的事业。
![]()
3.再者,是关于痛苦与尊严的思辨。
作为一位亲身经历巨大病痛的学者,他对痛苦的探讨尤为深刻。他区分了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无聊,并提出即使在最不堪的境遇中,人依然可以通过思想和爱,维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哲学,在这里成为了对抗虚无、安顿灵魂的良药。
4.最后,是对爱与感恩的深情呼唤。
贯穿全书的,是朱锐教授对家人、朋友、学生乃至陌生人的爱。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爱是超越死亡的力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表达感谢、说出爱意,不仅是对他人的慰藉,更是对自己生命最圆满的总结。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场关于“向死而生”的深刻实践。它引导我们思考,如果生命是一本书,我们该如何书写自己的结尾,又该如何让整个故事,因为结尾的存在而更加精彩。
![]()
三、 原文摘录:
1.“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它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这句话是全书的基石。朱锐教授将死亡从一个可怕的终结,转变为一个赋予生命意义的参照物。正是因为生命有限,我们才要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才要去珍惜每一个当下。
2.“我们不应该追求一个没有痛苦的人生,而应该追求一个值得我们去承受痛苦的人生。”
这句话充满了斯多葛主义的智慧。它告诉我们,痛苦是人生的常态,关键不在于如何避免它,而在于我们为何而活。一个有目标、有爱、有信念的人生,即使充满痛苦,也是值得的。
3.“哲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概念游戏,而是面对生死困惑时的安身立命之所。”
这是对哲学最温暖的定义。在朱锐教授这里,哲学走下了神坛,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惊涛骇浪中,找到内心的锚点,获得平静与力量。
4.“真正的爱,是希望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你希望他成为的样子。”
在谈论亲情与爱情时,他给出了这样深刻的见解。爱不是控制与塑造,而是尊重与成全。这种爱,超越了占有,是一种更高级、更无私的情感。
5.“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活了多久,而在于你‘体验’了多深。”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警惕“数量”对“质量”的遮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深度、广度和温度。一次深刻的体验,胜过无数次浅薄的重复。
![]()
6.“当我意识到我的生命有限时,我反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这是一种极具悖论色彩的解放。当死亡的阴影笼罩,那些世俗的期待、他人的眼光、对未来的焦虑,似乎都变得不再重要。我们终于可以卸下伪装,为自己而活。
7.“身体是我的神殿,也是我的牢笼。我感谢它带给我的所有体验,包括痛苦。”
这句话体现了一位哲学家对自身处境的极致接纳。他既不美化也不丑化自己的病痛,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用一种感恩的心态去面对,展现了惊人的精神力量。
8.“不要等到‘最后一天’才去说爱,去感谢,去道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但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爱。”
这是朱锐教授给我们最具体、最实用的忠告。它提醒我们,情感的表达不应拖延,爱与珍惜要融入日常,而不是等到无法挽回时才追悔莫及。
9.“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智慧,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那它就是无用的。”
作为一位学者,他对知识有着清醒的认知。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我们生命的品质,让我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能有更智慧的选择。
10.“我留给世界的,不是我的思想,而是我活过的样子。”
这句话是朱锐教授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对所有人的期许。行动胜于言语,生命的痕迹最终刻印在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如何活,就是我们最真实的宣言。
![]()
四、 读书启示:
1.第一,练习“向死而生”的思维。
不必等到生命尽头,现在就可以偶尔问问自己:“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一年,我会做什么?”这个问题能瞬间帮你过滤掉很多不重要的杂音,让你看清自己真正珍视的人和事。
2.第二,重新定义你的“成功清单”。
除了事业、财富等外在目标,不妨增加一些关于“体验”的清单,比如:学一道新菜、完整地看一次日出、与一位老友进行一次长途旅行、学会一项乐器。这些看似微小的体验,将构成你生命最温暖的底色。
3.第三,建立你的“精神避难所”。
无论是哲学、宗教、艺术还是自然,找到一个能让你在痛苦和焦虑时获得安宁的精神寄托。它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能给你力量去面对问题。就像朱锐教授找到了哲学一样。
4.第四,把“爱”和“感谢”挂在嘴边。
不要吝啬你的表达。对父母说声“我爱你”,对帮助过你的人说声“谢谢你”,对曾经的误会说声“对不起”。这些简单的言语,拥有治愈和联结的强大力量。
5.第五,接纳不完美,包括痛苦。
生命本就是一场充满缺憾的旅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生活的不如意,甚至接纳痛苦的存在。当我们不再与之对抗,而是与之共处时,内心会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平静与坚韧。
![]()
五、 延展阅读:
1.《当呼吸化为空气》- 保罗·卡拉尼什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神经外科医生,在即将抵达人生巅峰时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他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深刻地探讨了“什么让人生值得一活”。这本书与朱锐教授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充满了智慧与深情。
2.《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
作者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也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他在书中阐述了,即使在最极端、最痛苦的环境中,人依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并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是寻找生命意义的经典之作,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3.《相约星期二》- 米奇·阿尔博姆
这是一本更易读、更温暖的小书。作者记录了自己与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教授去世前每周二下午的对话。他们聊到了世界、死亡、家庭、情感等许多话题。它像一位温和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人生的智慧,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读物。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