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西湖的众多桥中,断桥名声赫赫。我的寓所离断桥不远,于是乐于常去打卡。
断桥始建于唐中期。至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现在的断桥,是1921年由一批社会热心人士在原址筹资建成,为拱形环洞石桥,长8.8米,宽8.6米,单孔净跨6.1米。桥东堍树立康熙御笔景碑亭。
断桥名声显赫,原因种种,而极重要的原因是断桥是《白蛇传》故事的发生地。千年蛇仙白娘子素贞和临安少年许仙初始邂逅并一见钟情就在断桥,历尽劫难后各怀爱、恨、怨、悔、痛却又难忘彼此的这对生死冤家重逢又在断桥……
人蛇相恋,早有文字描摹。而《白蛇传》故事的滥觞,出于明代洪楩编辑的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故事发生在杭州,男主奚宣赞和后来的许宣(许仙)读音相近,白姓蛇妖结局镇于西湖塔底,凡此等等,显然与后来的白蛇故事有渊源关系。明后期冯梦龙《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具有划时代意义,故事情节得到丰富,尤其人物有了一定反转:白娘子不再是只想吞噬人的妖孽,而是善良多情,敢于追求爱情和幸福。许宣怯懦、庸俗、轻信,但又不失善良,对白娘子葆有真情。将《西湖三塔记》大大推进了一步。
至清代,《白蛇传》故事继续发酵,且产生了一批舞台演出本。乾隆中叶,有身为演员的陈嘉言父女的梨园旧抄本《雷峰塔》,有为迎接乾隆来江南巡视而由扬州盐商(其中主体为徽商)出资,组织一批笔杆子写就的《雷峰塔传奇》,可惜这两个本子均无存世。我们见到的最早戏曲剧本是由杭州同知黄图珌写的看山阁刻本《雷峰塔》。此本一出,伶人争相演出。但有人却摇头,直率批评黄本:“在知音者翻阅,不免攒眉,辞鄙调讹。”所谓“辞鄙调讹”,从文辞(内容)到音律(艺术),都嫌粗糙甚至拙劣。
摇头的这个人叫方成培(1713-1808),字仰松,号岫云词逸,徽州歙县南乡的一个乡村文人,一介布衣,但很是了不得:精通诗词,长于戏曲,且通音律,精研中医,著作等身,而传奇《雷峰塔》是他的代表作,他的《雷峰塔》与《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长生殿》等名著同列中国十大悲剧,成为传世之作。
乾隆三十六年(1771),方成培的水竹居刻本《雷峰塔》问世,计4卷,署名“岫云词逸改本,海棠巢客点校”,方成培写有自序。说是改本,确实是对黄本的改写,但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写。细察一下,方本较之黄本,绝对不仅是唱词宾白等形式上的改变,更重要和关键的是在人物塑造的出新,思想内容的升华,戏剧冲突的深化,艺术上的提高,这其实是一种再创造。黄本中的白素贞,有追求爱情的主动,但依然妖气熏天。方笔下的白娘子,美丽、多情,又善良讲理,盗仙草、水漫金山等行为她都据理而争,先礼后兵。她的法术是奋起保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她成了美丽善良正义的化身,成了女性美的集大成者。这就颠覆了以前所有白娘子形象,由蛇妖一变为蛇仙。黄本中宣扬白娘子的悲剧是一种因果报应。方本将法海塑造为封建正统的卫道者,全剧的主要矛盾就是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度对妇女的迫害和妇女的抗争,白娘子的悲剧就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正统者的悲剧。同时,戏剧情节曲折起伏,悬念迭起,《求草》《水斗》《断桥》等折精彩纷呈。这一出手不凡的改写使黄本思想和艺术均得以脱胎换骨!
方成培《雷峰塔》自序曰:“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雅正。”他不去猎奇和俯就低级趣味,注重写作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作用。同时他敏锐捕捉社会思潮和人心向背。方本《雷峰塔》显然吸纳了自明季以来个性解放的思潮,且深受吴越文化尤其徽州文化的影响。他将许多徽州女子的善美、苦难和不屈抗争熔铸在白娘子形象的创造之中。鲁迅说:“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子抱不平,不怪法海多事的?”(见《论雷峰塔的倒掉》)这就道明了白娘子形象与普通民众有着割不断的情感脐带关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