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迎来一批特殊访客。出席“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的专家们,在考察中被夏家台楚墓出土的13条战国鱼吸引。这些静卧地下约2400年的鱼骸,以近乎完整的形态跨越时空,引发学者感慨“这几条鱼何其有幸”。
![]()
夏家台258号墓就在荆州新火车站边上,郢城的南边,2014年那阵子,一个中学要盖新校区,一挖,考古队就来了,头箱里堆着陶器铜器玉器,三十来件,谁也想不到,最抢眼的不是那些铜盘玉佩,反倒是里头的十三条鱼干,最大的鳊鱼有三十厘米,鳞片都还在,鱼肉干巴巴的,按下去还有点弹性,没烂掉也没化成灰。
![]()
战国的鱼能存成这样,真是怪事,一检测,鱼身体里盐分特别高,原来是腌过的,水都脱了,微生物长不起来,墓室又深,三米八,密封得也好,空气湿气都进不去,那里的土酸碱度矿物质也巧了,天然的防腐剂,墓里的盐度都测出来有1.7%,腐烂的速度就慢下来了,跟《齐民要术》里写的那个“作浥鱼法”一个道理,说明楚国那会儿搞食品加工已经挺厉害了。
![]()
用鱼干陪葬,是楚国的习惯,楚地是鱼米之乡,鱼不仅能吃,还代表“年年有余”,墓里还有牛皮铠甲,镇墓兽,估计墓主人是个将军,鱼干就放在青铜器,漆盘旁边,算是祭祀的“笾豆之实”,活着的时候怎么吃,死了也给你摆上,楚人就觉得死了也得跟活着一样过,那个年代盐可是宝贝,普通人哪能弄到多少,能用这么多咸鱼陪葬,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就放那儿了。
![]()
这些鱼干不单单是吃的,考古价值很高,能看出来战国时候荆楚一带吃什么,怎么做腌货,怎么下葬,跟西安战国墓里发现的腊牛肉正好对上了,一南一北,腌制这门手艺一直在发展,这十三条鱼能到荆州博物馆,中间还有个小插曲,刚挖出来的时候一个电工师傅以为是啥黑疙瘩,顺手就揣回家了,后来文物部门的人找上门,好说歹说才交回来,说明老百姓的文物意识也在慢慢变。
![]()
现在这些战国的鱼,就在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的展厅里,待在恒温柜里,旁边就是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网友们开玩笑说这是“咸鱼翻身进了编制”,用这种方式讲文物的命运,专家们更关心技术,觉得这些鱼干比起那些王侯将相追求长生不老的法子,要实在多了,盐和时间一起合作,把普普通通的东西变成了穿越千年的信使。
十三条鱼的故事还没完,搞保护的人还在用显微镜,分析仪研究它们,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保存这么好的,这种饮食习惯在湖北民间也一直传着,腌鳊鱼现在还有人用古法,几千年的习惯没断过,文明的种子有时候就藏在这些最普通的东西里头,等着时间给它们一个新身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