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画之乡
全国少有!仙游这一“派”如何炼成?
![]()
![]()
仙游素有“国画之乡”称号
近现代以来出现了很多杰出画家
尤其以擅长古典人物画的李霞、李耕、黄羲
为代表的三位画家画法、技巧
形成“仙游画派”,师者众多
在全国独树一帜 具有非常鲜明的辨识度
也成为仙游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那么,“仙游画派”究竟如何形成的呢?
![]()
闽派传承——
“仙游画派”成长的土壤
正当明、清代人物画走向全面衰落之时,福建几位画家却以擅画人物驰誉画坛。明代莆田的李在、吴彬、曾鲸,到清代闽西的上官周、黄慎、华喦,尽管他们大多从艺于外地,但其作品的文化品格与艺术取向所显现的闽文化基因,以及深受民间文化氛围影响的痕迹依然十分清晰。
![]()
明 李在《萱花图》册页
![]()
明 吴彬《罗汉图轴》
![]()
明 曾鲸《人物肖像》册页
![]()
清 华岩《钟馗嫁妹》立轴
![]()
清 上官周《三老图》
特别是宁化黄慎人物画在扬州八怪中所彰显的闽画特征,成了市井文化与文人仕子对接的典型,更被后来仙游画家林肇祺、李霞、李耕、黄羲当作初始学画的范本,由此赓续并弘扬了闽派人物画传统。
![]()
清 黄慎作品
![]()
清 黄慎作品
![]()
清 黄慎作品
![]()
清 黄慎作品
![]()
民俗风情——
仙游画派人物画创作推手
仙游置县于唐天宝元年,自唐至清,登进士第者六百余人,宋代是仙游科第最为鼎盛时期。丰厚的人文积淀和向学风气,使当地的民间习俗也偏于重文尚雅。民间生活中的祝寿、升学、婚庆、乔迁、开业等,中堂挂轴便是首选的贺仪,此风至今犹炽。由于民间社会和市场力量的托举,仙游画坛英才辈出。
![]()
李霞 《富贵寿考》
![]()
李耕 《螽斯衍庆图》
![]()
黄羲 《献寿图》
![]()
寺庙宫观壁画——
仙游画派形成的催化剂
重文尚雅之风与民间宗教信仰之盛的互动、融合,无疑是仙游画派形成与成熟的催化剂,其具体实践基地和过程,便是宗教场所的壁画。前辈画家林肇祺、李霞、陈善修、李耕、黄羲、陈薰、张英、周秀廷等都有过画壁画的经历。
仙游境内的三一教祠是壁画场地数量最多的场所,其壁画题材广泛、民间与士绅阶层结合最佳,也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由于该教涵儒、道、释三教精华,众画家在三一教祠墙壁上可以图绘儒家的《忠孝廉节》、《二十四孝》等历史故事和名贤高士,道教和佛教的仙佛人物,题材丰富,涵盖甚广。
![]()
度尾瑞云祠李耕壁画作品
![]()
度尾瑞云祠李耕壁画作品
![]()
度尾瑞云祠李耕壁画作品
![]()
榜头玉新书院李耕壁画《十殿图》
(壁画原图过于模糊,故用郑义先生收藏的同类作品替代欣赏)
![]()
周秀廷壁画作品《十八罗汉》局部
成片的白灰墙壁,成为仙游画派画家肆意挥毫的画板。这些壁画极具故事性和生动性,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并起到教化作用,
由此,仙游画派形神兼备、雅俗共赏、注重生活情趣的风格特点也水到渠成。
![]()
![]()
![]()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