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简 王左中右书
你如果住过全季,应该有印象,房间里总有一本他们创始人季琦的书。不知道你看过没。我住过无数次全季,从来没看过。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真是一种成见:对企业家出的书总抱有敬畏,敬而远之的敬。企业家的书,特别是企业家放在自己企业的书,总感觉要么是成功学,要么就是对企业的宣传。
但那天我太无聊了,就像小时候看报纸,连中缝的广告都想看一看,我想我就当广告看吧。兴许还能助眠。
但当我看到书的开头竟然不是讲自己创业的方法论,而是从分子原子开始讲起,我知道我得认真对待这本书了。
![]()
因为通过目录,我大体得知这是一本哲学书。
当季琦从分子原子讲起时,这给了我一个清晰的信号:这本书的思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思维——源思维。我常常对飘在空中的口若悬河感到困扰,虽然其中一些因果逻辑会给我一些启发,但喜欢刨根问底的我常常对其中一些当做地基使用的词汇或概念产生疑问,最终常常无法获得一个让我有安全感的结论,只像做了一场梦。
任何一个逻辑,我希望对方讲的时候,是站在土地上讲的。
很幸运,我的预判没有错。整本书,季琦都站在土地上给我讲,而我也获得了一种踏实的清醒。
这让我读完恨不得像罗永浩一样扇自己巴掌,为什么到今天才打破成见看了季琦的书,为什么对一位十年内连续创立三家市值百亿公司的企业家都没有基本的信任,况且还是我南通老乡。该揍。
书开头提到了这个宇宙的基本单位,说拆开来看,人这种高等动物和其他动植物本质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些基本物质。
后来又提到一些物理定律,譬如时间不可逆、热力学第二定律什么的。
季琦的意思是,科学,或者说自然科学,一直在寻找能解释宇宙中一切规律的理论,因为不论是多复杂的物体与运动,也会遵循最基本的几个公式。知道这些基本公式或理论,能帮助你洞察本质并指明方向。
而社会科学、或者哲学,虽然是主观的,但人类的观念与行为也应该大道至简,遵循一些基本。
紧接着季琦分享了他是如何“至简”的。
他的办公台面、电脑和手机主屏都干干净净,没啥多余的东西。
买衣服基本是合适的裤子、T恤买一打,不用考虑每天穿啥衣服。
发型也是买个电动理发器,自己推个平头。
季琦将包豪斯的"少即多"理念与东方哲学融合,书里他解释:"这里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华住酒店设计要求"一键关灯"。
顺便提一下,这真是帮了我的大忙。我经常睡前得头脑风暴一下,怎么挨个把灯关了并且留下床头灯照明,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房间里开一场十几秒的灯光秀。
此外,季琦选择"关闭了大部分朋友圈,退了很多群",因为他认为:"交流工具的便利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容易使我们的生活碎片化,而这极有可能是平庸化的开端。”
他还有一个关于未来公司管理的核心概念:常识管理。不同于很多网上看到的口号化、洗脑式的管理,譬如集体军训、年会立军令状,季琦选择的是一条更朴实、也更可行的路。比如怎样微笑服务客人,只要微笑就好了。怎样让客人感到友好,是不是要握手要拿行李,都不重要,只要让客人感到友好。这便是常识。
我本身就是极简主义者,对全季的装修风格一直情有独钟,甚至连理发都跟季琦一样,买个推子自己理寸头。所以对季琦在书里所说的许多内容都很有共鸣。
![]()
但那些可能更多是审美的共鸣,倒不至于让我大费周章写一篇文章。
共鸣之上,是一种顿悟。
我肯定不至于没有听说过“大道至简”这四个字。但读完发现我对这四个字持续了十几年的一知半解,以为把底层逻辑搞清楚自己就能仙风道骨。
但大道至简的逻辑,其实还有另一半闭环。
也是四个字:减少干扰。
自己剃头,是自己可以掌控,不会有理发师的建议,不会有理发师的发挥,因此,也不会有经常出现在理发店的失控与意外。一个很遗憾的事实:当我自己理发后,我就没有不帅过。
关闭朋友圈,是把自己物理隔离在无用的信息与社交之外。
一键关灯可以免去睡前的路线规划,常识管理可以减少繁琐规章带来的管理成本,也减少了基层员工的学习成本。
这听起来也许会让你觉得纳闷,大道至简和减少干扰不就是一回事么,硬币的两面。
但相信我,当你的大脑里只有“大道至简”,而没有植入“减少干扰”时,你一定做不到坚定地执行“大道至简”。
举一个我最不拿手的事情,炒股。我相信每一个人买入一只股票时,都有自己强大的逻辑与道理,甚至是那种非常底层的逻辑,大道至简的逻辑。但如果你不知道减少干扰,忍不住每天去仔细端详千变万化的k线,去侧耳倾听那些股评家的观点,像学者一样研究和股票相关的每一条新闻,你的大道至简迟早会被攻破,然后误入小道歧途。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的这么具体。
“大道至简”就像一颗仙丹,而“减少干扰”是保护它的紫金葫芦。
《心生之境》是一本充满理性的哲学书。“充满理性”是一个非加不可的定语。
我们往往认为科学才需要理性,其实哲学更需要理性。非常认同罗素的一个观点,他说哲学其实和数学一样,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推导出确定的答案,而不是玩弄文字游戏,得出一个似是而非、文学式的感叹。
季琦的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罗素所说的哲学。而这本书更大的哲学甚至在书外,印象中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全景式看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例。
我不是很擅长总结,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概括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可能是一个不那么具象更接近通感的一句:很像当年读完稻盛和夫的《心法》。
读完意犹未尽,甚至扫了书最后一页的二维码,通向季琦的公众号,又读了几篇文章,并发现了一个有趣之处。
在留言区,读者对季琦的称呼,偶有季总季老板,但大多是季先生季老师。
这跟我的感觉一致。
读之前,我可能会称呼季总季老板。读之后,我觉得称呼季先生最合适。不叫老师,是因为身边各种老师太多了。
包括Tony老师(咬牙切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