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F35为什么只装备一台发动机?按照美国空军最初的设想,它应该是怎样的?
今年5月份,懂王提出了一个构想,给F35加一台发动机,升级为F55。老爷子大概率是被中国的六代机给刺激到了,开始讲胡话。
那为什么F35不用双发呢?
双发有很多好处,推力大、战机可以做大一些,携带更多的弹药和油料,雷达收发组件也可以多一些,战机的扩展升级潜力强。最关键的是可靠性高,一台发动机要是在空中熄火了,靠着另一台还可以飞回来。
当然单发也有单发的好处,不过一架要上航母的舰载机,还是在太平洋这样的广阔海域作战,F35用单发似乎很难说得过去。
要知道,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是不一样的,二战时美国和日本的舰载机用的大多是气冷的行星式发动机,头比较大,机体像奶瓶。欧洲用的水冷V型布局,这个差异就是战场环境不同导致的。太平洋战场面积太大了,发动机要重视可靠性,这样在长距离飞行时才能飞的稳,半空熄火掉到海里很难救援,用单发和双发也是这个道理。
我国的歼10重量轻、尺寸也小,辽宁舰下水后,歼10没有改舰载版,它没资格上去,必须是双发的歼15。
实际上,F35使用单发是多方面妥协的结果。第一架F35原型机2006年于德克萨斯州沃斯堡首飞,那个时候美国高层的设想是F35接替F16,是给F22打下手的,与其形成高低搭配。按照这个想法,单发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后来美国为了省钱把F35也给了海军,而F22的生产线拆了。就这样,这款飞机既要执行空战任务还要能对海攻击、对地攻击,价格还要便宜,以便对外出口。
后来美国又研发了F35B型号,中间加了一个升力风扇,发动机喷口也可以弯曲90度。再后来F35C问世,就这样一款飞机搞了三种型号。要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个多任务可害苦了F35,最终变成了“肥电”,腹部还不平整。
其实F35梦想中的样子就是我国的歼35,可现在已经改不回去了,增加一台发动机的话,气动外形会发生很大变化,一切都要推倒重来。既然这样,美国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六代机的研制上,懂王的话可以当耳旁风。
因为只用了一台发动机,F35的飞行性能在五代机中是垫底的,甚至不如韩国的KF21。
不要看F35的发动机推力大,这个推力是外涵道扩大换来的,它的涵道比达到了0.57,远高于F22上的F119。网上有军事专家指出,F35在开加力的情况下能飞到1.6马赫,但是持续时间太短,只有几十秒。五代机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定义是,不开加力的情况下以1.5马赫的速度飞行30分钟以上,显然F35达不到这个标准。
垂直起降的F35B看着很科幻,但是航程太近,只能充当航母保卫者,攻击任务还得靠蒸汽弹射的F35C。
即便如此,F35也是美国当下的看家宝贝,总出口量已经超过了1000大关,挣了不少钱。这架五代机也是美国军工20多年来唯二拿得出手的作品,另一个是B21。至于F22和B2,那是上个世纪的古董了。
现在美国军工复合体一门心思捞钱,而且手法越来越糊弄人。以前至少能拿出验证款,或者少量装备美军,比如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造价极其昂贵,但是好歹完成了项目预订的百分之九点三,原计划造32艘,现在有3艘,至少在海上能看得到它的影子。
近些年,美国老是拿出概念性武器,或者是在原有装备上改装一下。在防务展中亮相,抢下一代武器装备的定义权。中国的100坦克都装备部队了,老美的还处于技术验证样车阶段。
研发武器的周期越来越长,也越来越水,这就是老美军工当下的困境。雪上加霜的是,我国的稀土出口管控越来越严,现在美国生产F35只能靠以前囤的货了。如果本国重稀土提炼生产体系搭建不起来,那不出五年,一架F35也生产不出来。有美国专家算过,一架F35需要417公斤的稀土,这需求量实在太大了,实验室里搓出的那点远远不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