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成都小米SU7 Ultra车祸事件引起持续热议。
事故本身已足够惨烈:车主酒驾超速,车辆撞毁起火。而更刺痛公众神经的,是后续路人救援时,车门怎么也打不开,最终酿成悲剧。
![]()
尽管事故主因是危险驾驶,但“车门打不开”这个画面,瞬间点燃了舆论的怒火。指责如潮水般涌向小米,质疑其安全设计。
01 疯狂的方向盘和沉默的门把手
看了一下相关的报道,才发现这起悲剧不是一个意外那么简单。
其实是两个要命的问题撞在一起了,这才酿成了最后无法挽回的苦果。
事情经过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警情通报也说得明白,驾驶人涉嫌酒后开车。
![]()
说白了,那个凌晨的方向盘后面,坐着的可能是一个头脑已经不清醒的人,却开着一辆正在疯狂加速的性能车。
有眼尖的人可能看出这警情通报也没写超速啊,所以也有不少人质疑超速的事实是从何而来的。
![]()
其实超速这件事是通过其他车辆的行车记录仪拍出来的。拍摄车辆的速度104码,而行车记录仪里su7只待了0.8秒就看不见了,推测速度可能达到160码以上。
![]()
说实话,如果事情只到这里,那这可能就是一起让人痛心、责任清楚的交通事故。但真正让所有人心里发毛的,是后面发生的事。
车祸发生后,不少好心路人冲上去救人,却发现那扇车门就像焊死了一样,纹丝不动。只能眼睁睁看着车子在烧,这种感觉太令人绝望了。
最后等来消防员,用专业工具才把门破开,可什么都晚了。
![]()
酒后驾驶是推倒了第一张骨牌,而那扇打不开的门,就像是在最后逃生路口砌了一堵墙。一个开了头,一个收了尾。
02 小米这波被骂上热搜不冤
其实这起事故责任划分其实很清楚,酒驾和超速是主因。
但车祸一事发酵后,小米毫无意外地又一次被骂上了热搜。
![]()
网上也出现了不少替小米“喊冤”的声音:中国每年发生近20万起交通事故,怎么偏偏每次小米一出事,就被盯得这么死?
![]()
这话听着在理,但仔细一想,却忽略了一个关键。
这次的滔天舆论,正是小米过去种下的“营销因”,结出的“流量果”。
说白了,就是小米被流量反噬。
回想小米汽车的出道史,就是一部营销教科书。
从技术发布会“对标保时捷”的惊艳亮相,到雷军个人IP的全程带货,再到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以6 分 46 秒 874的成绩刷新纽北最速四门车纪录。
小米这个名字早已不仅是产品,更成了一个流量黑洞。
它享受着聚光灯下的所有光环,自然也承受着聚光灯下的所有审视。
这套流量营销打法,小米从手机时代就玩得炉火纯青。从最早的“饥饿营销”让多少人守着电脑F5刷新。再到上个月苹果推出iPhone 17,小米更是跳过16,直接以“小米17”隔空对标,话题度拉满。
不可否认,小米的营销极其成功,它用这种策略圈定了最忠实的“米粉”,构建了强大的品牌壁垒。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你习惯了用高调的姿态占据流量C位,那么当负面发生时,流量便会以同样的倍数加速反扑。
所以,这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小米其实并不冤枉。它比谁都明白:既然选择了在流量的浪尖上冲浪,就要准备好被下一个浪头拍翻的可能。
03 打不开的车门封死了最后一条生路
这场事故的发生或许还能归咎于个人的危险驾驶,但那扇在救命关头怎么都打不开的车门,这个锅小米要背。
![]()
小米创始人、董事长、CEO雷军曾在微博介绍道,小米su7半隐藏式门把手,不同于早年纯机械结构“上翻式半隐藏门把手”!采用固定式设计,通过按压内部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无需抬起就能开门。
![]()
但实际这种门把手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在b站上面就有人专门来发视频拆解小米su7上面的门把手,却发现它仅仅只是由两个微动开关加灯。本次事故中小米su7 Ultra使用的是相同型号的门把手。
![]()
![]()
![]()
![]()
(图片来源:B站|硬核拆解)
因此小米汽车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在此次事故中之所以外部无法打开,就是因为小米的半隐藏式门把手只有电子开关,没有机械应急开关。
平时在开门时需要按下内部的电子开关,发出解锁命令,从而打开车门。而在事故中车内人员已经昏迷加上在紧急断电的情况下,由于外部没有机械拉手,导致外部无法打开车门。
换句话说,这扇门认电不认人!
其实关于新能源汽车门把手的问题,行业内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
今年5月8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
![]()
到了9月24日,工信部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形成征求意见稿,标准建议实施日期为2027年1月1日。这意味着,汽车隐藏式车外门把手的设计,将被明确禁止。
![]()
业内也有呼吁车企提前适配新规,而非等待强制标准生效。目前蔚来、小鹏等车企已宣布将提前升级车门应急系统,而小米尚未透露相关计划。
这一次成都事故则是将小米汽车半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彻底放大,也让更多消费者重新审视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安全永远是最大的豪华!
04 小米真的要好好停下来反思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小米是时候停下来好好想想了。
必须承认,小米在性能、外观和性价比上的极致追求,确实击中了年轻用户的心。
小米车主中90后占比高达八成,平均年龄远低于行业水平。这些年轻人充满激情,拥抱科技,他们是小米品牌最忠实的粉丝。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当一辆拥有千匹马力、零百加速跻身超跑行列的性能猛兽,交到一位可能刚拿驾照不久的年轻人手中时,品牌是否尽到了足够的提醒和约束责任?
伤害这群最支持的人,肯定不是小米的本意。但想要避免本次车祸这样的事故,小米真的需要从一开始就“谨慎保守”,无论是产品的打造思维还是营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汽车不同于手机,它的每一个设计决策都关乎生命。手机的营销可以追求极致的话题度,可以靠“不服跑个分”来证明自己。但造车这件事,更需要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万一”的充分考量。
当半隐藏式门把手这样的设计,在美观和安全之间做出妥协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第一性原理”?
这条路或许不够酷,但足够重要。毕竟,任何伟大的出行梦想,都该建立在平安回家的基础上。对现在的小米来说,是时候把“安全”这张底牌,重新握在手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