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记者 刘永奇 通讯员 周子翔 周金高
10月12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五龙镇老李村惠龙果蔬种植基地,一排排钢管拱棚如银色长龙般排列。掀开一处大棚,绿油油的螺丝辣椒挂满枝头,翠绿的叶片间透着勃勃生机。刘军定正和村民一起采摘辣椒,粗糙的双手在枝叶间灵活穿梭,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他却笑得格外爽朗——这满棚的丰收景象,是他17年扎根这片土地的最好回报。
刘军定是上蔡县政协委员、五龙镇副镇长。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五龙人,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带领村民把一座座大棚搭在田地上,把一个个致富梦想种进了现实。
困境寻路:传统农业难破局
早年的五龙镇,村民祖祖辈辈靠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生。“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除去种子、化肥等费用,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元就不错了。”老李村的张小楼说。更让人揪心的是,为了谋生,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劳动力短缺、发展动力不足,不少村民守着自家的几亩地,却看不到致富的希望。
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附加值低,一些村民守着土地却难寻致富门路,急切盼望能找到新的致富途径。
刘军定每次走村入户,看到村民期盼又无奈的眼神,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一样。“不能让大家一直困在穷窝里,必须找到一条致富新路子。”
2009年,刘军定决定走出去看看形势、找找方向。他带领有志创业的村民,先后奔赴安徽等地参观考察。当看到当地连片的蔬菜大棚里,瓜果蔬菜长势喜人,亩产效益是传统作物的好几倍时,刘军定眼前一亮:“五龙镇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怎么不能搞大棚种植。”
敢为人先:试验棚里的破冰之行
“搞大棚?没试过啊,万一赔了怎么办。”回到村里,刘军定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发展大棚种植,却遭到不少质疑。面对大家的顾虑,他说:“技术我来学、风险我先担,要是赔了,我自己扛。”
凭借对农业的热爱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2009年下半年,刘军定流转90多亩土地,建起了第一批钢管拱棚,尝试种植早春西瓜、甜瓜和晚秋辣椒。从那以后,他几乎把家安在了大棚里。白天,他蹲在棚里观察作物生长情况,记录温度、湿度变化,琢磨施肥、浇水的时机;晚上,他趴在灯下查阅农业资料,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种植要点。
光靠自己摸索还远远不够。为了学到更专业的技术,刘军定多次跑到省农科院取经,邀请专家团队到镇里指导。“当时专家来了好几趟,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手把手教我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春天,第一批早春西瓜成熟,个大皮薄、甜度高,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算下来,90亩大棚的收益比传统种植翻了几番。
抱团发展:让“小棚子”成“聚宝盆”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随着大棚种植效益越来越好,形成了良好的带动效应,不少村民都萌生了发展大棚种植的想法。为了让更多人富起来,在刘军定的鼓励和支持下,村民刘景立于2010年成立了上蔡县惠龙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全链条服务,手把手教村民整枝、授粉、防病害。
在刘军定的带领下,当地大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90多亩到如今连片的4000多亩;从单一种植的西瓜、甜瓜,到冬天种植的辣椒等蔬菜,实现一年两收,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现在种两亩大棚,年底能存下10多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张小楼笑着说。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刘军定又开始琢磨打造品牌。他带领合作社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会,还成功将“五龙西瓜”申报为“国家名特优新产品”。如今,五龙大棚果蔬成了周边市场的香饽饽,甚至远销湖北等地。
辐射带动:致富种子撒满乡间
如今的五龙镇,5000多座钢管拱棚错落分布在田间地头,4000多亩种植面积撑起了村民的致富梦。现在,这股大棚种植的热潮,还辐射到了周边乡镇,带动近2万亩土地发展大棚产业,让更多村民吃上了产业饭。
作为五龙镇的致富领头人,刘军定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从一个人的探索,到一群人的追随;从90亩试验棚,到数万亩产业带;从传统农业的困境,到大棚经济的繁荣,刘军定用17年的坚守,践行着“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躬耕中,把致富的种子种在五龙镇的每寸土地上。
如今,走进五龙镇,耳边是村民的欢声笑语,眼前是满棚的丰收景象。刘军定依然穿梭在田间大棚里,身影成了五龙镇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驻马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