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资阳临空经济区的DNβ数字游民社区,持续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远程工作者与生活者。近日,新媒体艺术家王翔宇第二次来到此地,与首次以驻留艺术家身份体验生活不同,此次他的核心任务是协助首批入驻社区的艺术家刘佳玉,完成其展览《宇宙的孩子》。
作为刘佳玉工作室的成员,王翔宇此次不仅深度参与了布展工作,更从幕后伙伴的独特视角解读展览的艺术价值。他也坦言,此行让他再次感受到了社区环境对艺术创作的持续滋养。
![]()
王翔宇在社区创作。
当天,在数字游民社区的近未来中心内,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场展览:《宇宙的孩子》由六个特殊机器人构成,这些机器人不仅运用了Transformer 模型与自定义软件,还融合了不锈钢、碳纤维、扬声器、显示屏等多元材料,每个机器人都呈现出独特状态,仿佛在无声地进行着“对话”。
谈及此次核心参与的《宇宙的孩子》,王翔宇分享了创作团队内部的深度理解:展览从“机械泛灵论”视角出发,核心是探讨人工智能作为独立主体的创造性本质。“如果你我都是一个AI,我们能迸发出怎样的创造力?我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可以相互对话的语言?”他进一步将展场内彼此“对话”的AI娃娃,与数字游民社区的特质相联结——在他看来,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对话空间,来自不同背景的个体在此相遇、交流、融合,这种动态关系与展览中 AI 间的交互逻辑及创造力探索,在精神层面形成了强烈共鸣。
除了展览与社区的理念共鸣,王翔宇此次重返也敏锐捕捉到了社区的实际变化。“今年来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里的整体硬件环境更完善了,而且艺术氛围也越来越浓厚,社区一直在主动引入各类展览,《宇宙的孩子》能在这里落地,正是这种氛围的直接体现。”
![]()
《宇宙的孩子》展品。
这份对社区变化的感知,也让他愈发清晰地想起首次驻留经历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此前我的创作局限于城市工作室,融入社区后才找到了新的灵感源泉:身处自然环绕的环境,每日采风、接触动植物,还能与各地游民、当地村民及社区工作人员互动,这些经历都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养分。”
两次驻留经历叠加,让王翔宇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不断深化,他逐渐意识到,DNβ数字游民社区不只是数字游民暂时栖息的“度假工作地”,更是能持续滋养艺术创作的“灵感沃土”。在与不同人群的交流中,在社区日益浓厚的艺术氛围里,他的创作视角不断拓宽。
“我做新媒体艺术很需要轻松愉快的氛围,而在这里放松下来时,创造力会和以往完全不同。”王翔宇坦言,正因为这份独特的创作体验,“我非常想要再回来,在这里集中创作一段时间。”
见习记者 王雯静 全媒体记者 凌曦曦 刘一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