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撕毁5.6亿合同!日德联手断供高铁车轮,老美:这次我没参与
“若无进口车轮,高铁绝难运行”,这曾是美国方面针对高铁给出的评价。我国高铁从无到有,已然成为享誉世界的一张耀眼“名片”。
然而,当下却遭受诸多质疑,诸如“并非完全采用国产技术”“五成高铁车轮依赖国外进口”等言论甚嚣尘上。作为高铁车轮供应方的日本和德国,更是直接撕毁价值8000万美元(约合5.6亿人民币)的重大订单,并扬言要使高铁沦为一堆废铁。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
公开资料显示,高铁车轮虽制作流程简易,但工艺要求极高,哪怕是0.2毫米的误差,都有可能引发事故。
1998年,德媒曾报道高铁ICE-1号因车轮出现狭小裂缝与列车脱轨,造成全车400人至少一半的人受伤或死亡。作为高铁运行最基础部件,车轮质量直接决定了列车安全性能。
然而,20世纪中期,全球仅徳意法日4个国家能生产尖端高铁车轮。为达到技术垄断,这些沆瀣一气,一致对外实施“三不”——不报专利、不发论文、不接受参观,生怕车轮技术被别国“抢”走。
彼时,科技落后的想要发展高铁,必须高价从这4个国家进口车轮,据统计,每年花在进口车轮的费用不低于20亿。
![]()
但随着与美国在科技领域竞争态势的激化,我国失去了通过学习借鉴以积累经验的机会。据了解,为配合美国的不当举措,日本与德国联手,持续设置进口壁垒,甚至直接撕毁价值达5.6亿的重要合同,全面停止高铁车轮的供货。老美:这次我没参与!
数十年来,像这种收紧核心科技以实施“扼制”的无理行径,是西方惯用的伎俩。例如,欧美曾将共振仪以3200万的高昂价格出售,国内民众进行一次普通检查便需花费1000元。诚然,“落后就要挨打”是残酷的现实,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向来是我们秉持的信念。
据相关报道,早在受到部分西方国家嘲讽之时,我国便已悄然开启自主创新的征程。不久后,安徽马钢正式开启了高铁车轮国产化的进程。历经八载的持续探索与技术创新,马钢成功研制出碳硅复合材料车轮,并率先将其应用于复兴号列车。
时至今日,马钢已构建起一套完整且高效的高铁车轮生产体系,不仅保障了车轮的规模化生产,更推动我国在高铁车轮领域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实现出口的重大转变。
![]()
有消息表明,德国知名铁路企业威滕伯格向马钢采购了160件适用于时速320公里的高速车轮,且顺利完成装车测试。这批车轮标志着高速车轮首次实现出口,自此,“中国制造”的传奇在世界高铁车轮市场上崭露头角。
近年来,自主研发技术的风潮在各行各业蓬勃兴起。除高铁车轮外,在锂电池、核磁共振技术以及生物科技等关键领域,我国亦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尤其在备受关注的生物科技领域,我国在多项前沿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高铁车轮还是生物科技,作为后起之秀,正逐步打破行业垄断,切实印证了外媒的论断——“任何低估的行为,皆为错误之举”。数据显示,如今高铁的国产化率高达95%,位居全球首位。除高铁外,C919大飞机等也在逐步迈向世界前列,不少爱国人士纷纷感慨:“国外企业妄图垄断技术已无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