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1年冬,西汉王朝前丞相、魏其侯窦婴被斩于市。
关于窦婴之死,史书上讳莫如深,就是一个简单的“窦婴矫诏”罪名给盖棺定论了。这玩意不管如何看,都跟后世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抗金名将岳飞,是一个意思。罪名给你判了,人也给你弄死了,其余人爱信不信。
但是,像这种事情终究会引人质疑的。毕竟旁观者、后世人也不全是糊涂虫。这种在逻辑上就存在重大疑点且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怎么可能大家都一致轻信你?很简单一个道理,窦婴他就没有矫诏的动机嘛。
事出反常必有妖,咱们虽然拿不出实锤铁证,但也可以从一些人性常识去试探性推断真相。
窦婴是窦太后窦漪房的堂侄,属于西汉初期的著名外戚代表。
但是呢,窦婴这个人跟别的外戚还不一样,这个人的能力、人品、立场其实都是杠杠滴。不是什么田蚡那种纨绔子弟、歪瓜裂枣。
汉文帝时期,窦婴在吴国当了一阵子国相,后来休病假赋闲了。
到了汉景帝即位的时候,窦婴被任命为詹事。这个岗位呢,级别确实不高,相当于管家之类的岗位,但是含金量很高,给皇室当管家,那是妥妥的天子近臣嘛。
汉景帝这人其实当皇帝是有点操蛋的。他刚当上皇帝不久,他唯一的胞弟梁王刘武入朝了,他也知道母亲窦太后十分疼爱这个小弟弟,于是便很热情地亲自设宴接待刘武。然后几杯马尿一喝,便口不择言地瞎许愿,因为他当时还没有立太子嘛,便说自己死后要让弟弟刘武接班。
汉景帝这种漂亮话自然是想讨母亲和弟弟开心,但是君无戏言,你怎么能随便拿这种储君大事信口开河呢?这个时候,窦婴是真正表现出了自己的忠臣属性了,其实汉景帝乱许愿关他什么事?甚至刘武接班对他来说有利无害嘛!但他主动站出来了,说汉景帝不能这么口不择言,梁王不能继承皇位。相当于为了维护大汉法统,把姑妈窦太后和小表弟刘武给得罪得不行了。
所以,汉景帝这人真的是命好得不行了,要是碰到其他外戚,当场给你起哄,逼着你留下文件性的东西,你汉景帝是收不了场的。
但当了一次大汉忠臣的窦婴也是付出了代价的,他的那个掌握实权的姑妈把他给恨上了,直接把他列入自由进出皇宫的黑名单,还故意不搭理他。触犯姑妈逆鳞的窦婴再次赋闲在家了。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反叛,汉景帝知道窦婴这个人是文武全才,便想请窦婴出山帮助自己平乱。
但是窦婴一想到自己上次替汉景帝办实事、讲实话的结果是自己在家做冷板凳,就入宫谢恩之后以自己身体不好给拒绝了。
这个时候,窦太后也觉得自己大儿子需要帮助,对窦婴的态度也有所松动了。
最后,汉景帝成功做通窦婴的思想工作,任命其为大将军,和周亚夫等人一起主管平乱工作。
窦婴走马上任之后,向汉景帝推荐了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汉景帝赏赐他的黄金也全部分给了手下人,自己分文不取。然后,在平定七国之乱的过程中,窦婴是负责驻守荥阳,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干得相当漂亮。
经过这件事之后,窦婴和周亚夫这些立有旷世奇功的功臣迅速成为朝廷新贵。窦婴是外戚集团的领袖、周亚夫是军功集团的领袖。
转过年,之前说要把皇位传给弟弟的汉景帝立太子了,这个太子便是他庶长子刘荣。太子身边有一个重要的岗位是太傅,当时是窦婴担任的。太傅就是太子的师傅,也是未来的帝师,属于顶级岗,跟三公的含金量差不多。
但是,随后又发生了汉景帝废太子的事情,窦婴为了阻止汉景帝废黜刘荣,那可是跟汉景帝针锋相对。最后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情况下直接请病假到蓝田县隐居了。
这件事,从臣子的立场来说,窦婴的坚持肯定是对的。你汉景帝废刘荣立刘彻背后全是政治阴谋,窦婴坚持维护国家正统怎么就错了呢?但是汉景帝、长公主刘嫖、王娡母子她们最后就是争赢了呀,所以窦婴之死其实多少跟他这次跟王娡母子结怨有关系,从最后的分析来看,窦婴之死的最大黑手就是汉武帝的母亲王娡。
后来,窦婴经人劝说,重新出山回朝,汉景帝也没对他怎么样。
但是汉景帝对窦婴有没有隔阂呢?一定还是有的。因为不久之后桃侯刘舍被免去丞相职务,大汉的丞相之位空缺出来了,窦太后就多次推荐了侄儿窦婴。但汉景帝怎么埋汰窦婴的?说窦婴骄傲自满、轻浮草率,不是当丞相的料。所以,启用了建陵侯卫绾作丞相。
讲句难听点的话,要是窦婴都是骄傲自满、草率轻浮之人,你汉景帝一家都是这样的人。你汉景帝就是要打压窦婴、周亚夫等原太子党的势力嘛,把自己说得这么清新脱俗干什么呢?
王娡被立为皇后、刘彻被立为太子之后,王氏外戚也势必要起来一批人,王氏外戚的领军人物是谁呢?汉武帝的舅舅,也就是王娡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
这个田蚡当时在朝廷还没有什么根基,职位也比较低,就是一个郎官。所以就竭尽全力地巴结窦婴,把自己弄成了一个窦婴的铁杆小马仔一样。
在这也多说一句,对于田蚡这样的小人,大家一定要保持距离感,咱不说他们百分之百会翻脸不认人,但八九不离十吧。因为他们一旦得势,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找回他们曾经失去的尊严感和优越感的。他们会把权势视为他们报复他人、打压他人的资本,不会感恩的,
等到汉景帝去世、汉武帝登基的时候,当时的朝廷就存在两股比较强劲的外戚势力,一股是窦太后家的窦氏外戚,一股是王娡家的王氏外戚。一山不容二虎,所以田蚡便想掀翻窦婴的地位了。但是无论从能力、人品、口碑、才华哪一方面来讲,田蚡都无法跟窦婴相提并论,所以在丞相绾因病免职之后,田蚡经人劝说,把丞相之位让给窦婴,自己当了太尉。
窦婴这个人为什么值得人尊敬呢?主要就是因为他掌权但不弄权,公私分得非常清楚,而且从最后被处死的事情来看,还是一个非常讲感情的人。
汉武帝上位之后,当时窦太后还没去世,他手里没有实权,所以便想着多提拔一些比较的激进的儒家子弟,窦婴和田蚡这两个新贵也都比较爱好儒家学说,于是积极配合地推荐赵绾当了御史大夫,王臧担任郎中令。还到处请儒学大咖来京城建明堂、讲经学。反正搞了一大堆新政,全是针对窦太后的。
因此,窦太后对窦婴这个三番五次胳膊肘子往外拐的侄儿又不待见了。
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套路都是徒劳无功的,推行新政的第二年,窦太后就出手把汉武帝的新政党全给拍死了。赵绾、王臧等人被逼自杀,窦婴、田蚡两人被免职在家。
同样是被免职在家,窦婴因为窦太后不待见他了,所以立马门可罗雀了。田蚡这样的弄权小人因为姐姐王娡的原因依然被汉武帝青睐有加,所以身边全是趋炎附势之人。
汉武帝呀汉武帝,你后面知道田蚡曾经跟淮南王刘安勾结,玩暧昧勾引刘安造反,说田蚡要死活着,你要将其灭族。这其实都是你的报应。窦婴这种外戚你碰到了却不知道珍惜,田蚡这种便宜舅舅你无限纵容,你不活该吗?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了,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都被免官了。于是汉武帝任用田蚡担任丞相,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窦婴连毛都没捞到一根。
汉武帝这么明显的信号,其他人看不懂吗?所以原来还有一些依附窦婴的宾客全部自动离去,只有将军灌夫还一直把窦婴当回事。
世态炎凉但窦婴也没办法,只是闷闷不乐地厚待灌夫这最后一个好朋友了。
但灌夫其实也是有一些钻营心思的,他跟窦婴交好的同时,也在努力跟田蚡搞好关系,属于两头下注吧。
可是大家想一想,都快飘天上去了的田蚡会把灌夫当回事吗?有一次,田蚡随口跟灌夫说想去拜访窦婴,灌夫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窦婴,窦婴在家准备了好长时间。可是田蚡爽约了,灌夫便觉得自己面子,亲自去田蚡家里把田蚡请过来。但是田蚡到了窦婴家也一样很傲慢,喝高了灌夫自尊心严重受损,便拿话讽刺田蚡。最后是窦婴当了和事佬,把灌夫送走,让田蚡喝得尽兴才回家。
反正田蚡得势之后,他们家上上下下那种嚣张劲是超出正常人想象的。田蚡看中了窦婴城南的那片田地,连拐弯抹角那种套路都懒得耍了,直接派人上门索要。
结果这个人被脾气火爆的灌夫给骂回来了。其实这个叫籍福的人也觉得田蚡这么做太过分了,所以虽然挨了骂,但也想办法周旋,说窦婴年纪大了,等几年,窦婴死了,那不都是您的。可已经骄横得不成样子的田蚡直接破口大骂,说窦婴的儿子当年杀人的事情是自己摆平的,现在问窦婴要几顷破敌,他敢不给我面子?而且这事跟灌夫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凭什么横加干涉?
也就是这个时候,田蚡对窦婴和灌夫动了杀心。
后面,田蚡便举报灌夫家人在颍川老家横行霸道,想把灌夫给办了。但灌夫也不是什么善茬,也掌握了田蚡勾结淮南王以及其他的一些罪证,摆出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最后逼得田蚡跟他和解。
同年夏天,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王太后下了诏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灌夫本不想去,但被窦婴拉过去了。然后,在宴会上,那些势利眼都跪舔田蚡,而对窦婴爱理不理。灌夫又闹腾起来,也起身依次敬酒,结果也被田蚡傲慢地羞辱了。最后敬到临汝侯灌贤,灌贤正在跟程不识附耳说话,没有起身回礼,灌夫便开骂了。最后被田蚡以辱骂大臣、扰乱宴会为罪名给逮捕了,并到处罗织罪名要置灌夫于死地。
窦婴觉得灌夫落得如此田地,多少有点为自己出头的原因在里面,所以跟家里说好,宁愿舍弃自己的侯爵也要救灌夫出来。所以,豁出去地进宫找汉武帝求情了。
其实这事也不是什么大事,汉武帝也觉得灌夫罪不至死,所以就答应窦婴了。但这事还要走一下流程,要同志们商议一下。
可想而知,这事放到朝堂上去讨论,田蚡一党不发疯地撕咬你窦婴才怪。
结果,已经失势的窦婴虽然有少数支持者,但都不敢出声。最后搞得汉武帝根本就没办法给灌夫免罪。
更为糟糕的是,这事惊动了王娡(她在朝堂上有眼线),所以便以绝食要挟汉武帝,说现在自己还在世就有人敢针对她弟弟,要是她死了,她们家的人不都得任人宰割了?就这么一件小事,你这个皇上还不能自己做决定,以后咱们得靠谁呢?
汉武帝没办法,毕竟是自己的亲妈,于是便打了个圆场,说窦婴毕竟是外戚、是重臣,还是要做点表面功夫,不然难以服众。您放心,这事一个小小的狱吏就能解决。
就这样,灌夫罪名成立,而窦婴也因犯了欺君之罪被锒铛入狱了。
这样的结局肯定是窦婴不能接受的,哪有救人没救到还把自己搭进去了的道理呢?于是便想起了汉景帝死前给他颁布的一道诏书,上面写道:“假如遇到对你有什么不方便的事情,你可以随机应变,把你的意见呈报给皇帝。”
窦婴便让侄子上书向汉武帝汇报此事,想争取一次面圣的机会。
汉朝所有的圣旨、诏书,皇帝在赐给大臣之时,都会留下副本存档的。但结果汉武帝查了一下皇宫档案,根本就没有存档的副本。所以窦婴家里的那道诏书就被认定是伪造的。
好家伙,灌夫最后被灭族,而窦婴也被罗织罪名,杀头弃市。
上述便是“窦婴之死”的全过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眼假。
窦婴在朝为官几十年,他难道不知道诏书一式两份,是真是假一查便知的事情吗?所以他是不可能伪造诏书的嘛!
那么,剩下的只有这几种可能:第一就是有人刻意销毁了诏书的副本;第二就是汉武帝对有些关键信息故意视而不见,顺势杀了窦婴;第三就是汉景帝故意没有让副本存档。
先说第一种,王娡和汉武帝都有重大嫌疑。王娡要杀窦婴的意愿已经很强烈了,而且就这位强硬老太婆的手段,这事她还真干得出来。她要杀窦婴不光是窦婴跟她弟弟田蚡争权,当年窦婴拥护刘荣也是她心中的一根心头刺。至于汉武帝这么干自然是想铲除窦氏外戚势力。
再说第二种,其实就算副本被销毁了,可是还是有存档目录,还有档案编号呀,不可能把这些也销毁了吧?销毁了档案目录就残缺了、编号就缺失了,所以汉武帝真要查,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查明真相的。所以也有可能汉武帝借找不到副本为由,顺势就把窦婴给弄死了。反正皇家档案,你们其他人也没权限去查,我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当然,最恐怖、最有可能就是第三种,那就是汉景帝故意没有留存副本,就等着窦婴拿出副本来找死。其实这也非常吻合汉景帝腹黑的性格。窦氏家族如日中天,窦婴又能力超群、声威赫赫,还是原太子刘荣的支持者,他怕汉武帝将来制不住窦婴。所以给窦婴挖了这么一个坑,如果窦婴不卷入权力之争,大概率就用不到那份诏书;如果窦婴用到那份诏书,说明他还活跃在权力高层,拿出来就必死无疑。
但其实不管是那一种情况,窦婴之死其实都是一场极其腹黑的政治谋杀。
所以窦婴这个人其实还是死得比较冤枉的。虽然他也是外戚,也有专权、结党的嫌疑,但在历史上所有的外戚之中,他真的算不错的了。至少他多次为了维护皇家利益而不惜得罪自己的姑妈窦太后,这一点很多外戚就做不到。而且他确实是能文能武,工作上的表现非常不错。对待同僚下属,也比较和蔼谦逊,不是那种专横野蛮的搞法。最后,这个人因灌夫而死,不管值不值,至少是有情有义吧。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逼死窦婴的元凶应该是王娡和田蚡姐弟。因为窦婴已经在家养老多年了,且一直比较安分,对汉武帝的权力威胁其实并不大了。而且窦婴入宫替灌夫请求的时候,汉武帝一开始也是比较认可的,说明汉武帝一开始并不想弄死窦婴。后面是王娡以死相逼,汉武帝才开始谋杀窦婴的。
但是吧,王娡可能不太了解她这个儿子,这是一个要么不干要么就干彻底的狠角色,你王娡逼着他清除窦氏外戚,那你们王氏外戚也别想继续嚣张了。田蚡不久之后被逼疯了,然后稀里糊涂地死了。这就是报应!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