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影视产业仍在寻找新的创作突破口时,一片曾被忽略的 “文化沃土” 正悄然走进国际电影人的视野 —— 中亚。这片横跨欧亚的土地,以独特的历史底蕴、壮丽的自然景观与鲜活的文化生命力,成为影视创作的 “未被开垦之地”。其中,哈萨克斯坦凭借成熟的产业基础与开放的合作姿态,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影视力量的核心枢纽。近日,深耕国际合拍片领域 15 年、参与多家中外影视项目对接的制片人陈明,从行业实操视角,解读中亚影视崛起背后的创作价值与产业机遇。
中亚:每一段历史都是剧本,每一寸土地都是片场
“第一次在哈萨克斯坦的阿尔泰山脚下取景时,我就意识到 —— 这里不是‘备选片场’,而是‘灵感原点’。” 陈明的感慨,源于他对中亚影视资源的深度考察。在他看来,中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 “不可复制的叙事基因与视觉稀缺性”。
从创作素材看,中亚是一部 “立体的历史书”。丝绸之路的商队传奇、游牧民族的草原史诗、苏联时期的社会变迁、独立后的文化身份探寻,这些题材并非局限于地域的 “小众故事”,而是能引发全球观众共鸣的 “人类共同记忆”。“哈萨克斯坦导演埃米尔・拜加津的《诗人》能在戛纳电影节获奖,正是因为他用本土化的家庭叙事,讲透了时代变革中人性的挣扎 —— 这种情感是无国界的。” 陈明以亲身参与的项目为例,目前他团队正在筹备的一部中亚题材影片,就以 “丝路商队中的文化交融” 为核心,“我们挖掘到 19 世纪中哈商人互通有无的真实史料,这些故事比虚构剧情更具感染力,未来呈现时必然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更令电影人兴奋的,是中亚 “未被工业化开发” 的景观资源。从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的 “天空之镜”、卡拉干达的峡谷地貌,到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的伊斯兰古城、布哈拉的千年集市,这些场景不仅具备 “银幕辨识度”,更能适配多种类型创作:历史片可还原丝路盛景,科幻片能打造 “外星异域感”,冒险片则能依托草原与雪山构建沉浸式体验。“去年我们带《封神》特效团队去哈萨克斯坦考察,团队负责人当场提出,这里的草原无需绿幕就能拍出‘东方奇幻’的质感,比搭建摄影棚成本更低、效果更真实。” 陈明透露,目前已有 4 家中资影视公司与哈萨克斯坦文旅部门达成合作,计划推出 “中亚影视取景地指南”,为全球剧组提供场景筛选、当地协拍等一站式服务。
中国影视赋能:技术、叙事与资本的 “双向奔赴”
“中亚有好故事,但要让这些故事‘走出去’,需要一套成熟的工业化体系 —— 这正是中国影视能提供的核心价值。” 陈明强调,中哈影视合作并非 “单向输出”,而是 “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
技术层面,中国影视的 “硬实力” 正为中亚产业升级提供支撑。陈明介绍,在去年中哈合拍的短片《草原星空》中,中国团队带来的虚拟制片技术解决了 “草原夜戏光影控制难” 的问题:“以往拍草原夜景需要等特定天气、搭建复杂灯光,现在用虚拟制片技术,3 天就能完成原本一周的拍摄量,后期特效效率也提升了 40%。” 此外,IMAX 放映技术、影视基地管理经验也在逐步落地 —— 中国某头部影视基地已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签约,计划共建 “中亚首个标准化影视制作中心”,涵盖绿幕摄影棚、后期剪辑室、演员训练基地等设施,预计 2026 年投入使用,“这个中心不仅能服务中哈合拍片,还能吸引俄罗斯、土耳其等周边国家的剧组,形成区域影视产业集群”。
叙事层面,中国的 “本土化与国际化平衡经验” 为中亚提供了重要参考。“中亚电影人擅长挖掘本土情感,但如何让本土故事被全球观众理解,是他们面临的普遍挑战。” 陈明以《流浪地球》为例,中国团队将 “家庭团圆” 的东方理念与 “太空救援” 的全球命题结合,既保留文化特色,又具备国际视野,“这种‘小切口见大主题’的叙事方式,正通过中哈影视人才训练营传递给中亚创作者。去年我们带哈萨克斯坦编剧分析《封神》的叙事逻辑,他们很受启发,现在正在筹备一部以‘哈萨克族英雄传说’为背景的奇幻片,计划用类似的方式平衡本土文化与商业类型”。
资本与市场的对接则为合作注入 “强心剂”。陈明透露,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爱奇艺影业等联合发起的 “中亚影视发展基金” 已正式设立,首期规模 5 亿元,重点支持中哈合拍片、中亚本土优质项目的开发与发行;同时,中国流媒体平台正加速引进中亚影视作品 —— 爱奇艺 “海外剧场” 已上线《野马》《小家伙》等 12 部哈萨克斯坦影片,“这些影片虽未大规模宣传,但点播量超出预期,证明中国观众对中亚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
哈萨克斯坦:中亚影视崛起的 “核心引擎”
谈及中亚影视合作的 “关键抓手”,陈明毫不犹豫地指向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面积最大、经济最稳定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已经搭建起相对完善的影视产业生态,是中哈合作的‘天然枢纽’。”
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 “保障网”。陈明介绍,哈萨克斯坦政府不仅设立了 “国家影视基金”,对优质项目给予最高 30% 的制作补贴,还推出 “影视税收优惠政策”—— 外资影视公司在哈设立分支机构,前三年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场地租赁费用减免等福利,“去年我们协助一家国内影视公司在阿拉木图注册分公司,从提交材料到拿到执照仅用了 5 个工作日,行政效率远超预期”。此外,哈萨克斯坦每年举办的欧亚国际电影节,已成为中亚最具影响力的影视交流平台,“去年《封神第一部》在电影节展映时,当地观众提前两小时排队,映后交流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这种热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哈影视文化交流的巨大潜力”。
成熟的创作群体与工业基础则为合作 “打底”。除了埃米尔・拜加津这样的国际知名导演,哈萨克斯坦还拥有一批新锐创作者 —— 如执导《筑梦之家》的导演阿伊达・卡里莫娃,擅长用女性视角展现中亚社会变迁;编剧铁木尔・别克穆罕默德,其创作的 “草原题材” 剧本多次入围国际编剧大赛。“这些创作者不仅了解本土文化,也熟悉国际影视市场的规则,是中哈合拍片的‘最佳合作伙伴’。” 陈明补充道,哈萨克斯坦目前已有 20 余家专业影视制作公司,具备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发行的全流程能力,“去年我们合作的一部中哈短片,80% 的拍摄团队来自哈萨克斯坦,他们的专业素养完全不输国际团队”。
电影人是文化的 “桥梁”,让世界看见中亚的 “独特色彩”
“影视的本质是‘跨文化的对话工具’,而电影人就是这场对话的‘桥梁搭建者’。” 陈明认为,中哈影视合作的意义,远超产业层面的 “商业共赢”—— 更在于通过镜头,让世界看见一个真实、立体、多元的中亚,也让中国观众感受到 “丝路文明” 的当代活力。
“以前提到中亚,很多人只会想到‘草原’‘游牧’,但通过电影,我们能展现这里的年轻人如何追逐梦想,这里的古城如何拥抱现代生活。” 陈明透露,他团队正在推进的中哈合拍电影《丝路回响》,就以 “中哈青年共同修复丝路古城壁画” 为故事主线,“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两种文化如何相互理解、相互成就 —— 这也是中哈影视合作的核心价值”。
随着中哈影视合作的深入,世界影坛的版图正增添一抹独特的 “中亚色彩”。正如陈明所说:“中亚曾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如今,它正在成为全球影视创作的‘新绿洲’。在这里,中国的技术与叙事经验,与中亚的文化底蕴和故事资源相遇,必然能催生更多兼具艺术价值与商业潜力的作品,为世界影视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作者:努尔苏丹.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