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是一部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师及家长,系统阐述“创造力可教、可练、必练”的通俗教育读物。
全书以“万众创新”时代亟需大批原创人才为背景,用华为研发、日本诺奖井喷等案例佐证“创造力=国家核心竞争力”;随后依次拆解大自然、兴趣、阅读、信息素养、宽容与闲暇等九大“创造力能源”,示范如何把课堂变成研究场、把作业变成微课题;继而给出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一整套“科研方法工具箱”,并推介创客教育、翻转课堂、小微学校等全球最新教学形态,呼应乔布斯之问——“IT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为何独独对学校教育影响甚微?”。
在【重新认识“教育”“学习”】这一章节中,作者梳理了当下中式课堂“标准答案—高密度训练—唯分数评价”的流水线逻辑,指出其本质是一台高效“复印机”:学生越努力复印,自主性、想象力与创造力便被抹杀得越彻底;借此呼吁把“学习”重新定义为“研究”,把“考生”还原成“探究者”,真正实现从“复印时代”到“创想时代”的范式跃迁。
作者是深圳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刘伟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睿。
![]()
《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第三篇 创造的基础
第五章
惊世才女是怎样炼成的?
使自己成为杰出科学人才的最好方法就是停止当学生,直接成为研究者。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忠告
一步迈过几十年
多年前,我国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中国出了一位名叫王小平的“惊世才女”。
王小平是河北省石家庄人,她15岁时从中学主动退学回家自主研究,17岁时便登上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讲坛,给众多教育专家们作“大成教育”的学术报告,引起轰动。18岁时在多所高校举办教育系列讲座,她精彩的演讲和机智的答问受到热烈欢迎。她同时还在报纸上开办“大成教育”专栏,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
20岁时,她独自写出《本领恐慌》一书,引起极大反响,好评如潮,全国上百家媒体争相报道,同时她被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被多家学术机构聘为特约研究员。
21岁时,她又写出了挑战美国未来学大师托夫勒的奇书《第二次宣言》,受到我国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王小平的一系列著作在我国港、澳、台以及北美等地都产生了很大反响。后来,她又出版了《出发:与智慧同行》《奇迹》等著作,还被邀请担任浙江临海市的学习化城市建设顾问,全国各地争相邀请她去演讲……
王小平一步就迈过了别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历程,直接把众多研究成果呈现给了世人,而且都产生了巨大反响。她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学习效率?她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多轰动社会的著作?她为什么这样受读者欢迎?仔细考察一下,正是她的学习方法实现了根本性的战略转变,自觉地采用了最适合信息社会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退学:直接成为研究者
王小平的学习方法与美国未来学大师托夫勒的学习方法惊人的一致,而且她敢于站在巨人的肩上,明确提出要超越托夫勒,其志向之大,令人刮目相看。
1995年,15岁的王小平升入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读高一。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第一名,平均成绩比第二名要高出70多分,还是三好学生。在老师、父母、同学都认为她前途无量,今后肯定能考上重点大学时,她却突然退学回家自学去了!
她并不是一时冲动和盲目退学,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下了这个决心的。王小平从小就爱看课外书,她总感到课外的收获比在课内的收获大得多。学校一个学期才学十来本教材,她一个月至少能读几十本书。在学校学那么一点东西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认为实在太不值得。
她在课外书中读到毛泽东的学习方法,受到极大启发。毛泽东早年多次主动退学到校外自学,并认为自己一生中收获最大的时期就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王小平不但想学毛泽东的主动退学精神,还想超越毛泽东的自学方法。
有一天,她偶然读到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话:“使自己成为杰出科学人才的最好方法就是停止当学生,直接成为研究者。”这句话使王小平深受震撼,她立即决定彻底改变自己的学习战略——把学习变为研究,而且立即退学回家自主研究!
她退学的决定把她父母吓了一跳,她父亲听到这个决定时,眼里露出了大吃一惊的神色,好半天都不说一句话。她妈妈听到这个决定时,以为她在开玩笑,后来发现是真的,当时就发火了,坚决不同意。
幸运的是,王小平有一位开明又智慧的父亲。父亲跟她耐心地谈到:“做事情不能光往好的方面想,也要往坏的方面考虑。你知道这样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吗?如果你放弃了上大学,那就只能是个初中生的文凭。你的同学们都大学毕业了,那时你还没有研究成果,你会有什么感想?你那时怎么办?你一生怎么办?这些你想过吗?把这些想清楚了,再做决定。经过否定否定不了的肯定,才是可靠的肯定。你先自己去否定一番再说。”
经过一整天的思考,第二天,王小平郑重地跟她父亲说:“爸爸,我经过否定了,但否定不了,我要按自己选择的路去走。”她父亲说:“你真的考虑清楚了?搞研究可不是简单的事,你就相信你现在就有搞研究的能力?”她回答说:“爸爸,你难道还不相信我吗?以前我们讨论问题,你不是也经常夸我思维敏锐,很多时候比你想得还多还好吗?我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她父亲说:“如果你真的选择好了,我不会拦你的。不过选择不是儿戏,你要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那把你现在的打算、决心录音,今后你的想法有了改变时,可以听听你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下的决心。”王小平真的录了音,她父亲不再反对了。
她父亲同意她退学了,可她母亲、外婆、班主任、同学都不理解,都劝她回学校读书,劝她不要毁了一生。王小平听到这些议论反而产生了一股激情:“别人这样看我,我一定要做出成绩来让别人看看!”她顶着巨大的压力,毅然退学了!
王小平退学后,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成功学”和“教育学”作为研究方向,在写作中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
正是这种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使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一系列惊人成果,使她成为了“惊世才女”。
自用之才
王小平与未来学大师托夫勒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有强烈的未来意识。她写的《第二次宣言》就是一本典型的未来学著作。她曾经说过:“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有趣的东西,说的是‘你想生活在哪个朝代’,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在唐代还是宋代,我记不清了。这是中国人典型的后馈思维。如果让我选择,肯定会选择生活在当代,生活在今天。仅仅因为有网络,就会使我对生活在今天而感恩。”
中国人最喜欢向后看,总认为今不如昔,什么都是过去的好,有极为浓重的历史情节。王小平长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是面向未知的探索性学习,必然形成面向未来的思维倾向。这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王小平说过:“我走到今天,正是我策划未来的结果,也就是我遵循‘未来决定现在’的结果。这种‘未来决定现在’的前馈思维方式,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先进思维方式……我从来不想当‘被用之才’,而想当‘自用之才',自由自在地去工作。”自用之才只有靠自主性的研究性学习才能获得。
原来,“惊世才女”就是靠面向未来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炼成的。
怪不得美国人制定了“2061”计划,规定美国孩子从幼儿园就必须开始研究,原来他们要培养下一代成为杰出的科学人才。我国只有一个王小平,而美国人却想把他们的孩子都培养成王小平式的杰出人才……
退学潮正在涌来
王小平退学回家自主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无独有偶,日本青年女作家金原睛从小就没去学校上学,但她写出了小说《蛇信与舌环》,并获得了日本第130届介川奖。
我们发现,如今不上学或退学的人越来越多了。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新锐作家韩寒、美国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都是退学后成就了一番事业,美国已经有三百多万中小学生选择在家学习。
为什么这么多人要退学?这么多高中生放弃高考?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有些人退学后反而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偶然的,还是背后有什么规律?
被誉为“日本战略之父”“全球五位管理大师之一”的大前研一在他写的《思考的技术》一书中尖锐地指出:“没有去上学的人反而在社会上成功了,因为学校教育完全跟不上现实价值观的改变。学校就用这套落后的价值观,为国家教育一批批对21世纪最不适用的学生。”“现在在学校越认真学习的孩子,越容易与时代脱节。进入一个没有答案的复杂时代,由于前提不同,就算学习凯恩斯的经济学也是没有用的。总之,现在的时代最需要的不是填鸭式教育,也不是在有答案的情况下受教育,而是让孩子学习去问‘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功能应该是培养孩子们养成动脑筋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对于无解的问题设法提出假设,并不厌其烦努力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大前研一极力倡导的其实就是把学习变为自主研究。他的二儿子也是初中就退学去自学电脑编程,现在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大前研一指出:“我的儿子从初中时代就自学计算机C语言,然后开始写程序,他的高等数学也是靠自修学习,包括建筑学在内的原理原则,也全都是他自己自修学来的。这和有没有上学、有没有参加考试完全无关,因为这些都是他自己想学的东西,所以他才能全数吸收。”“与其让就读初中的孩子在学校被扼杀大脑的创造力,还不如让他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这已经是时代的趋势了。”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预测,未来的学校将是“电子私塾”,即以互联网和电脑辅助研究的现代私塾。
我们的家长、教师认识到这个趋势了吗?不要迷信考试成绩,不要迷信高考,应迅速进入自主研究,并从研究过程中获得爱思考的习惯和掌握研究的方法,这样才能成为最适应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