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号画廊上新啦
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
《重返乐园》——自由玩乐科普艺术展
![]()
![]()
![]()
我们总说童年是快乐的
可真正的快乐,究竟是什么?
是在泥巴里打滚,是在风中奔跑着尖叫
是秘密基地里的幻想,是无关输赢地大笑
是心无旁骛、没有目的地“瞎玩”一整天……
![]()
从什么时候开始
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渐渐消失了呢?
游戏变成了“不务正业”,户外变成了“强制要求”
童年和人生的时间表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自由”,成了孩子和成人共同遗失的快乐密码
![]()
本次展览
是一场对自由的温柔追问
也是一次向游戏场的深情回归
邀请你从此刻开始卸下角色与负担
重新与内在小孩并肩
重新发现“玩”所蕴藏的能量
通过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与心理学启发,我们探寻游戏在认知、情绪与人际关系中的价值
![]()
![]()
我们建造了更大的城市
却挤走了游戏的角落
我们赚取了更多的时间
却再也不舍得“浪费”它去尽情玩耍
我们长大了
却把自己锁在了一座看不见的“游戏场”外
![]()
600号画廊与联劝公益联手Healer Arts和PARS自由游戏,在本次展览中为您呈现四个单元:纪实区、一米画廊、科普区、互动区。通过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与心理学启发,我们探寻游戏在认知、情绪与人际关系中的价值,理解玩乐为何不仅关乎童年,更关乎每个人一生的心理安全感与幸福感。那些在游戏中涌现的专注、惊喜、联结与纯粹的快乐,是滋养心理健康成长的珍贵养分。
![]()
纪 实 区
![]()
![]()
通过时间、空间与创造力三个维度
我们探讨:城市化如何压缩孩子的自由玩耍空间,减少其休闲与恢复的时间,剥夺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我们尝试:寻找失去的玩乐权利,激发内心的创造力与自我关照
![]()
![]()
一 米 画 廊
![]()
![]()
![]()
小时候看到的世界和现在有不同吗?
本期画廊新增一米画廊
为孩子们自由观看提供最舒适的角度
让我们在观看艺术创作者的内心表达时
也蹲下来看看孩子们“一米的视界”吧
感受其中的差异与共通
![]()
![]()
本次一米画廊由小朋友们布展
感谢儿童施工队

![]()
![]()
![]()
![]()
▲《童年》_ 记录儿子的画
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他叫刘凯迪。我们都曾是孩子,然而,只有少数人记得…… 生活是普普通通的日子,童年是去而不返的流光。
![]()
▲《我与猫·时间》_ 温若晴
我在很累的时候想变成小猫,因为小猫很自由。他们可以随时睡觉。随时玩耍。不用上补习班,不用写课外作业。当我和朋友们玩耍时,我不想变成小猫了,因为只有一只猫的家猫很孤独。他的家人能和他聊天儿说话,但没有人能读懂他的心声。
![]()
▲《空岛乐趣》_ 夏筱清
在课间,我和同学们一起创造了这座岛。空中之岛生机盎然,有许多小鸟自由自在飞翔,我们也自由自在,欢快,愉悦。
![]()
▲《微观世界的自在玩耍》_ 李紫辰
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如同奇幻乐园,孩子们在此无拘无束地涂鸦、玩耍,各类可爱微生物相伴,周围的实验器具也仿佛融入这欢乐氛围,尽显科学与童趣交融下,自由玩耍的美好与惬意。
![]()
▲《斑斓龙虾的自由狂想》_ 高炳昱
我就是这只五彩斑斓的龙虾——身上的橙黄是我偷偷藏起来的快乐;紫粉的钳子是我想抓住友谊的小心愿;头顶的触须呢,是我对世界的好奇呀!
和小伙伴玩的时候,他们常常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就会悄悄难过。我擅长变成这只龙虾,可以和大家一起疯跑玩耍。
希望你们看这幅画的时候,能看见我心里的小世界——就像这只龙虾的每一道色彩,都藏着我想被理解、想和大家好好玩的真心呀。
![]()
▲《课间的烤串饮料店》_ 进才实验小学2025届五7小蚂蚁班
这是进才实验小学2025届五7班学生在课间和午休时自创的“烤串饮料店”游戏里的“菜单”。他们自己设计“产品”,并且很生动地画成了“菜单”。他们自行扮演角色,顾客、厨师、服务员、收银员等等。学校里课间和午休时间虽然不能常去操场上玩耍,但儿童有很强的“玩耍”的能动性,他们在教室里也会发明“座位游戏”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玩的形式创意地表达出来。
![]()
▲《树屋》_ 陈轩宇
在森林公园里大树上的树屋是我们的秘密基地。我们在那里可以自由快乐地玩耍,我们会一起玩躲猫猫,旋转过山车,模拟商店游戏,种植花卉,做手工,抓人游戏……树屋珍藏着我们各种各样的有趣游玩时光。
![]()
▲《我和我的猫Jimmy》 _ 陈翾宁
我家的Jimmy已经8岁啦,而我还是5岁的小朋友,我已经开始可以捂住鼻子帮Jimmy铲粑粑。我很喜欢Jimmy虽然它不会讲话只会喵喵回应我,但我感觉能听懂它讲话。妈妈说Jimmy在进入老年期,是位老爷爷,但它还是很可爱,还是会陪我画画。
![]()
▲《藏宝图》_ 孙牧野
我总幻想有一天能去挖宝藏,当然挖宝藏的前提是我需要有一张藏宝图。我设计了一张藏宝图,我的宝藏是一箱子金币,这箱金币由千针鱼守护着。获得金币没那么容易,我把金币埋在深深的海底。如果你从陆地出发,一路上会遇到很多关卡:雪球攻击、巨型食人菇、幽灵河、倒立的房子等!进入海洋也不容易,必须要穿过一个管道,管道里有粉色的长蛇、火焰鱼、尖刺板…你敢不敢,拿着我的藏宝图来一次勇敢的冒险?
![]()
▲《自画像》_ 吴沐媱
这是我的自画像,我是一位魔法公主!你看我骑着雪花一样白的大马,我的头发像天空一样蓝,我的裙摆像橘子味果冻一样闪亮!这棵神奇花树是我的秘密基地!树干是蓝莓冰淇淋做的,树冠是棉花糖云朵,上面开的花会唱叮叮当当的歌!粉红色的花是草莓味,黄色的是柠檬糖味,晚上还会发光呢!我每天骑着白马在树底下转圈圈,和会跳舞的小花说悄悄话。你要不要也来我的魔法花园玩?
![]()
▲《旋转木马的欢乐》_ 张翊萱
我和好朋友在游乐场玩旋转木马,我们超级开心——有的在挥手,有的在用手机拍照。背景是我的城市,城市里面有绿树和高楼,我用鲜艳的颜色来表现我们的快乐。希望大人们看到这幅画时,能想起自己小时候玩的美好时光,找回心里的那个小孩。
![]()
▲《冰上舞者》_ 刘芮彤
小时候我看见其他小朋友滑旱冰就很羡慕,冬奥会看见我国运动员滑雪,那种随风飞起的感觉,我似乎也能感受到。虽然我现在坐轮椅,还不能自己行走,我也希望能像画里的小朋友一样,在冰上滑行,在风里翱翔。
![]()
▲《我的前三名》_ 郑茗夏
暑假里,我来到马来西亚的DIY乐园。这个游乐场和一般常见的游乐场不一样,它是由废旧闲置的材料和物品搭建而成,让我想起了新华的桔子游戏场,虽然很破,但我非常喜欢!我还给我最喜欢玩的项目排名,评出了我最爱的TOP 3!
![]()
![]()
▲《少年的纸飞机》 (系列作品) _ 珍妮吴
《少年的纸飞机》是一组以“成长启程、信念重建”为核心的情感疗愈插画。讲述了一个关于追逐梦想、找寻自我的故事——那个曾经躲藏的孩子并未消失,而是已成长为眼中蕴藏坚韧、手心握紧勇敢的少年。 你已是自己的守护者——只需相信,纸飞机终会飞回掌心。
![]()
▲《眼镜》_ 文其源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七岁女孩和她的几副眼镜的故事。每个片段都很短,有时甚至只是一个瞬间,如镜片上的冬日雾气,或是泳池里的碰撞。作品源于童年的真实经验,眼镜不仅是身体的一部分,也是观察世界的媒介。在“清晰”与“模糊”之间不断切换,独特的观看方式构筑出独属于她自己的世界。
![]()
▲《苹果乐园》_ 派大海 π
想象由苹果组成一座游乐园:里面有苹果皮连成的过山车;有苹果芯变成的旋转木马;有苹果片变成的摩天轮;有一个个苹果切开后变成的热气球;还有苹果形状的洗水池,有好多人在里面尽兴地玩……
人群中有条特殊的虫玩的不亦乐乎,他叫“π大虫”,其实这座乐园是他的魔法口袋“苹什么”帮他完成的一个心愿。“苹什么”就好像机器猫,能完成主人所有心愿。
希望大家也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魔法口袋”,保持童真。
![]()
▲《烧完这盘蚊香,童年就结束了》_ Oakyuu栎子
写不完的作业簿,看不够的动画片。小的时候,时日流淌得缓慢, 回头看已是一盘潦草烧尽的蚊香,简单粗糙的快乐化成落灰,把童年盖上一层雾蒙蒙的纱。我长大了,我也等待着烧尽。
![]()
▲系列作品 _ 郑少纯
01 童年的纸飞机
小时候,我们会在纸上写上许多的梦想。长大后,许多纸上的梦想只能变成一只只纸飞机。我人生梦想的曲子一直都是自由的,一直在被无休止的修改和谱写。
02 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
有的时候,我强行让自己融入别人的圈子,我以为这样我就会快乐起来。但是我却一点也不开心,一直在受伤。长大后,我得用一段很长很长很长的时间去给自己疗伤。
03 我不想做千里马,我只想坐旋转木马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为成为千里马而努力,大人们都想把我们塑造成他们想要的模样。而我只是个普通的孩子,大人们不知道我根本不想做千里马,我的童年只想坐着旋转木马快乐的玩耍而已。
04 自由国度
童年的纸飞机现在终于飞回我手里,我们一群童年的伙伴乘坐着纸飞机,戴着竹蜻蜓,我们各自带着我们的飞行装备无拘无束的飞翔,这一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自由快乐的时光。我想你们了。
![]()
▲《千禧怀旧》_ 樱桃酒
提到千禧年代,我们不光怀念的是00年代那段一切都显得简单而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怀念还是孩子时单纯的心。我不止一次地想退行到我的童年,什么都不去想,但这就像喝了变大药水的爱丽丝再也走不进那扇门一样,注定是徒劳而悲伤的。
![]()
▲《Uni-girl》组画 _ 王欣雅
这些插画⼩品是uni-girl系列插画小品中的⼀部分,画和文字同时存在于构图之中。这个系列是我的视觉日记用来与自己对话。uni-girl系列插画启动于2018年,开始是上课开⼩差时夹在课本中的纸⽚画,⾄今已逾900幅。参展作品为描述学校生活中所经历到的一些思维所想和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反思。当人无处可走时,对于沉迷的需求仿佛从某处涌现,并成为寄托。
![]()
▲《手机奴役》_ 啊迪麦
手机给我们带来自由还是把我们奴役?或许手机确实能给我们带来片刻的自由,但我们却被手机时刻奴役着。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度发展,手机从 “便捷工具” 逐渐异化为渗透生活的 “隐形主宰”—— 地铁里满是低头刷手机的乘客,餐桌上家人围坐却各自紧盯屏幕,睡前醒后第一件事皆是解锁手机,人们看似 “连接世界”,实则陷入与现实脱节的孤独循环。
这种普遍的生活状态成为创作的核心动因:当 “刷手机” 从碎片化行为演变为占据大量时间的日常,人们逐渐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掌控 —— 原本用于阅读、社交、探索现实的精力,被短视频、信息流、虚拟社交吞噬;面对面交流的温度被冰冷的屏幕阻隔,甚至有人因过度依赖手机,忽略了身边的情感联结与生活细节。
基于此,希望通过插画将这种 “无形的奴役” 可视化:用具象的视觉语言,揭露 “人被手机捆绑” 的现实困境,唤醒人们对 “手机奴役” 的反思,呼吁重新平衡手机使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让创作扎根于当下社会的普遍焦虑,成为对时代现象的直观回应。
![]()
![]()
科 普 区
![]()
![]()
![]()
快乐不是偶然,而是一种能力
为何玩重要?
为何我们不好好玩了?
为何另一部分的游戏成瘾问题会愈演愈烈?
我们提供科学方法与工具,希望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也希望更多观众能重塑健康的玩乐观。
![]()
![]()
互 动 区
![]()
![]()
这里是一座正在生长的 “共创乐园”
每个人都能在墙上留下
童年的记忆、快乐的片段或新的玩法
欢迎大家用笔直接在三角形里书写或绘画,你的回答会与其他小伙伴的拼接在一起,组成一幅属于大家的游乐地图,拼合出我们的想象与勇气
![]()
![]()
我们相信
艺术的力量能够穿透表象,触及人心
我们邀请你从此刻开始卸下角色与负担
重新与内在小孩并肩
重新发现“玩”所蕴藏的能量
希望在这里
你会重新遇见那个
不怕脏、不怕疯、不怕哭的自己
与内心的小孩并肩,重获自由玩乐的权利与能力
在学着善待自己的过程中
与世界建立真实而温暖的连接
![]()
![]()
![]()
协办单位
![]()
Healer Arts
Healer Arts 是专注于艺术与心理健康融合的创新服务平台,以艺术为桥梁,连接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为心身健康行业提供创意支持。我们将医疗的严谨性、艺术的变革力、社群的共生性熔铸,既回应社会关注的系统性改变,又为行业提供有人文关怀的群体及个体支持。
![]()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 韧性小孩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是5A级社会组织、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拥有“一个鸡蛋的暴走”等品牌公益项目。
联劝公益发起的“韧性小孩”儿童心理健康关爱项目,创新性地运用游戏、运动、社会情感学习等方式,开展儿童与家长乐在其中的心理健康促进干预服务,并通过有趣的公众倡导让更多人关注身心健康。
![]()
PARS自由游戏
「PARS自由游戏」致力于研究并推广儿童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通过儿童参与式的自由游戏空间营造,以及培训成人成为游戏工作师,来创造亲子家庭可参与的各类场景与环境,促进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 布展花絮_
特别鸣谢:
策展单位| Healer Arts
联合策展| 张沁文、周雨涵、张栩萌、郑薇 、李艺帆 、石玙睿
平面设计| 左庆(总设计)、张一萌、吴宸萱
研究与传播| 文昱、赵华芊、姝含、王雯艳、付珈晴
展览公关| 孙婍、毛若兰、梅诗莉、王晓文
现场执行| 陈智民、史想、李林潞
图文编辑 | 宣传科
欢 | 迎 | 观 | 展
展览周期:2025年10月1日-12月26日
无需预约,免费观展
地点:医院大门(宛平南路)进医院,6号楼一楼
观展时间:周一至周日8:00-16:30
![]()
No. 600's Gallery
600号画廊始创于2019年,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特色项目,是中国大陆首家设在精神病院内的画廊,是一条集艺术、科普、人文于一身的画廊。至今为止已经举办多次展览,作者涵盖了院内和院外的各界人士,既有青春期的少年,也有长期住院的长者,主题则涉及情感障碍、精神分裂、青少年心理等。未来,我们还会继续举办各种各样的主题,不断地为大家提供新的视角,传递600号画廊的艺术之美与科普价值。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