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是一部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师及家长,系统阐述“创造力可教、可练、必练”的通俗教育读物。
全书以“万众创新”时代亟需大批原创人才为背景,用华为研发、日本诺奖井喷等案例佐证“创造力=国家核心竞争力”;随后依次拆解大自然、兴趣、阅读、信息素养、宽容与闲暇等九大“创造力能源”,示范如何把课堂变成研究场、把作业变成微课题;继而给出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一整套“科研方法工具箱”,并推介创客教育、翻转课堂、小微学校等全球最新教学形态,呼应乔布斯之问——“IT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为何独独对学校教育影响甚微?”。
在【重新认识“教育”“学习”】这一章节中,作者梳理了当下中式课堂“标准答案—高密度训练—唯分数评价”的流水线逻辑,指出其本质是一台高效“复印机”:学生越努力复印,自主性、想象力与创造力便被抹杀得越彻底;借此呼吁把“学习”重新定义为“研究”,把“考生”还原成“探究者”,真正实现从“复印时代”到“创想时代”的范式跃迁。
作者是深圳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刘伟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睿。
![]()
《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第三篇 创造的基础
第三章
爱因斯坦:研究性学习的奇迹
站到巨人肩上的方法是: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
——刘 伟
在家里自学
爱因斯坦是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在科学史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使他不但是能与牛顿媲美的伟大物理学家,还被誉为近代三大思想家之一(另两位是马克思、弗洛伊德)。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创造力呢?
爱因斯坦逝世前一个月,正值母校瑞士苏黎世工业大学成立一百周年,爱因斯坦应约为母校写纪念文章。在文章中,他没有为母校捧场,反而是以亲身经历批评了学校教育体制的不合理。
爱因斯坦在文章中回忆说,入学以后,他很快发现自己不具备做一个“好学生”所需要的一切特性。诸如专心于功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记笔记和做作业,等等。他非常讨厌考试,骂考试是“杀人的刀”,是“套在学生身上的绞索”。他平时经常逃课,躲在家里或宿舍里“走自己的路”,自己自学。他始终满足于做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上,“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
爱因斯坦在班上结交了一位好友格罗斯曼,他们两人都有远大的抱负,都喜欢追求科学真理。爱因斯坦总喜欢把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讲给格罗斯曼听。他俩常去小咖啡馆聊天,一杯咖啡助兴,可以从天文到地理、从科学到哲学,彻夜畅谈,兴趣盎然。格罗斯曼也非常佩服爱因斯坦的创造性才智。
爱因斯坦很早就开始了自学,并且起点很高,直接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而对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并不看重。其实爱因斯坦早在中学阶段就开始了对相对论的思考,可以说,他很早就自觉地把学习变成自主研究了,正是这种做法使他大大超越在一般人之上。
不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当家教。后来好不容易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了一个职员的工作。一个小职员,当然没有机会与当时的著名科学家来往,而且也没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结识了几个青年朋友,其中交往最密切的是哈比希特、索洛文,还有哈比希特的一个弟弟。这几位年轻人,有的在上大学,有的有工作,但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工作之余和课后聚会,一起散步、聊天、游玩,更多的时间是在一起阅读、讨论,很像一个自发的研究性学习小组。
他们常去爬山、郊游或去咖啡馆小坐。因为囊中羞涩,午餐通常是最简单的干酪和加蜂蜜的茶。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困的,但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命名为“不朽的奥林匹亚科学院”。当时他们虽然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在奥林匹亚科学院里探讨的都是人类社会、大自然、宇宙的大问题。
他们认为一起阅读讨论的乐趣在于思想的交流。他们被这种乐趣迷住了,虽然清贫,但是他们充实而幸福。正是这些看似漫无边际的讨论聊天,启发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思想,更使爱因斯坦深深体会到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著名观点——“欢乐的贫困是最美好的事”。
半个世纪后的1953年春天,哈比希特和索洛文在巴黎相聚,两人感慨万千,他们召开了最后一次“奥林匹亚科学院院士通讯会议”。远在美国74岁高龄的爱因斯坦在给他们的信中深情地写了一篇《奥林匹亚科学院颂辞》:“在你(奥林匹亚科学院)生气勃勃的短暂生涯里,你曾以孩子般的喜悦,在一切明朗而有理性的东西中寻找乐趣……我们三个成员至少都表现得坚忍不拔,你们思想的明亮耀眼的光辉依旧照耀着我孤寂的人生道路……我永远忠诚于你,热爱你,直到学术生命的最后一刻。”
爱因斯坦认为:“那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我们在看到爱因斯坦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思考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他为什么这么有创造力?人们可能会分析出许多原因,但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研究爱因斯坦采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
生活在需要终身学习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尤其要研究杰出人物的学习方法。牛顿曾说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就在于他站在了巨人肩上。如果我们能借鉴杰出人物的学习方法,我们也可能站在巨人肩上。
仔细分析一下,便会发现,爱因斯坦采用的学习方法,就是尽早把学习变为自主研究。
兴趣导向的自主研究
首先,爱因斯坦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他自己选择研究课题,然后和兴趣相近的朋友组成研究小组,根据研究课题广泛阅读并和朋友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他们既无追求金钱和权力的功利心,也无考试压迫,虽然生活清贫,但心态轻松悠闲愉快充实,真是最理想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兴趣强烈的非功利状态。有了强烈的兴趣,研究起来才能做到自动、自发、自律,不需要外加的考试检测和老师的督促,不计较功利得失,研究过程才能充满自由、自主、轻松、闲暇、平等、交流、友谊的气氛。他们是把兴趣、爱好、研究、阅读、学习、思考、讨论、生活、友谊融为了一体,学习是在自己感兴趣的、自己主动选择的研究课题引导下的学习,研究过程始终引导着学习过程。
正是这样自主又充满乐趣的研究生活才最有可能产生伟大的科学奇迹。他们几位朋友之间构成了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合作研究的“场”。他们阅读和研究的内容,都是当时第一流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的经典著作和论文,思考的都是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长期浸润在这个“场”中,效果当然大大超过学校的学习,创造力也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量子化渗透式熏陶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过,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分科的、按部就班地、按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地学习,并用考试定时检测学习效果,学校的学习基本是这种模式。另一种是渗透式熏陶,即长期沉浸在某些知识和思想交流的“场”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许多东西,思维水平也大大提高了。杨振宁教授主张对不懂的东西,要经常去接触,比如听讲座、讨论、聊天、读书,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看似杂乱无系统的熏陶,某一天你突然就懂了,就融会贯通了。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式熏陶是效率和水平都更高的学习,学到的东西能渗入到人的潜意识里去,对人的一生影响更为深远。
世界上的一些音乐神童,如莫扎特、肖邦等,就是因为他们出身于音乐世家,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并没有经过音乐学院循序渐进的系统学习,就成为了超越在一般音乐家之上的大师。我国传统的书院教育,也特别重视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书院一般都建在远离尘世山清水秀的地方,内部挂满了楹联辞赋、名言警句,充满了文化学术气氛,师长与学生同吃同住,讲学也采用讨论启发式,并常常请别的学派大师来辩论。
这种渗透式的熏陶,在当今信息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甚至有取得主导地位的趋势。有学者称这种学习是“量子化学习”,这是借用了物理学中量子理论的观点。量子理论认为:事物的变化很多时候不是连续的,而是跳跃的、发散的,比如信息就有这种特点。一个信息场中的信息就有跳跃、不连续的量子化特征,所以人们接收信息就要采用渗透式的量子化方法。爱因斯坦和朋友们组织的“奥林匹亚科学院”正是自觉地采用了这种量子化的渗透式学习法,最终形成了卓越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经常思考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取得震动世界的科研奇迹,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经常思考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爱因斯坦四岁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他对指南针能始终指向南方非常惊奇,他总想弄清这背后是一股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在起作用。早在中学阶段,爱因斯坦就思考过:人如果以光速运动,会看到什么现象?这是相对论思想的最初萌芽。后来他长期思考和研究相对论问题。在“奥林匹亚科学院”期间,爱因斯坦和朋友们读了许多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而哲学就是从整体和根本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主要探讨一些大的和根本性的问题,如宇宙本质、人生的意义、文化的发展、科学的基础和未来等等。
爱因斯坦经常沉浸在第一流大师的思想中,又像大师那样关注和思考根本性的问题,自然会有非同一般的眼界。
我们每个人也应当经常思考学习上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传统的学习和研究是截然分开的,传统的学习观念认为人只有经过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分科学习,并到一定程度后(比如大学毕业后),才能进入研究状态。在这个传统观念支配下,学习和研究被人为截断了,前十多年单纯地分科学习,到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研究。而最新的学习观念认为:人天生就有研究能力,按研究的程序
和方法来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在当今信息社会,用自主研究的方法来驾驭信息显得更加迫切,否则很容易被信息大潮淹没。所以,应当把“终身学习”的提法,改为“兴趣引导下的终生自主研究”才更恰当。
可能我们不如爱因斯坦那样聪明,但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的学习战略,那就是——兴趣引导下的终生自主研究。谁越早这样做了,谁就可能最快地获得信息时代最需要的创造性本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