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国家医学中心的十大功能定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不仅在临床技术上领先,更在服务模式、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上不断突破。推出“全程与共病管理”模式让患者在医院有个“熟人”,在疾病治疗中有个“向导”;构建高质量的专病队列,推动科研与临床融合;成为基层医务人员进修的“摇篮”,华西医院正以特有的方式践行着国家医学中心的使命。
![]()
![]()
让患者在医院有个“熟人”
华西医院全程管理中心是一个新晋“打卡地”,前来参观学习的医疗机构络绎不绝。业界同行前来学习的重点,是华西医院创新的一种诊疗模式,即“离院不离医”全程与共病管理医疗新模式。
“出院时,患者经常会问3个问题:多久复查?找谁复查?复查啥?这些问题说明,患者普遍面临出院后找不到一个具体的人来对接他的后续服务这一困境。”华西医院全程与共病管理中心科长周永召说,过去,患者的就医诉求主要是“病看好、花钱少、安全高、流程少、服务好、环境好”。随着重大疾病慢病化、人口老龄化共病多发,一站化多学科协作的连续性全程与共病管理医疗模式成为患者的一大就医诉求。
周永召介绍,早在2018年,华西医院就开始统筹全院的慢性病工作,并在后期组建了隶属门诊部的全程与共病管理中心,协调资源、落实全程与共病管理项目事宜。具体来讲,只要是重大慢性病专病患者,都可以通过华医通App、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进行门诊预约挂号,在首诊时,由接诊医生进行入组评估。患者签约入组后,可以获得专科医疗团队的复诊、复查、定期随访、线上诊疗及在线咨询等服务,免去多次挂号的烦恼。此外,专病管理师作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会辅助完成事务性工作,如预约检查和复诊等。“专病管理师就像是患者的健康管家,让患者在医院有个‘熟人’,在疾病治疗中有个‘向导’,让患者‘少操心’‘少跑路’‘少麻烦’。”周永召说。
以肺结节、肺癌全程健康管理项目为例,临床医护团队作为诊疗核心,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肺结节初诊评估、肺穿刺活检等介入;胸外科负责手术及术后诊疗;肿瘤科负责中晚期肿瘤治疗;肺癌中心负责肺结节及肺癌综合诊疗;影像科、病理科提供支撑肺癌的诊断及治疗。全程与共病管理中心作为衔接服务与资源整合的平台,协同参与全程连续性管理,协助临床完成与患者沟通、数据整理、流程梳理等事务性工作,让医护人员把更多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
据了解,目前,华西医院全程管理项目已覆盖39个临床科室,构建全程与共病管理项目241个,共1034名医护人员参与,惠及患者9万多名,有效提升了服务连续性,填补了院外患者健康管理的空白,还形成了50多个优质专病队列,为国家创造了优质医疗数据资产。
边治边防边研究
建设世界一流医院是华西医院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构建高质量的序贯随访、数据标准化专病队列是医院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抓手。2023年,华西医院发布的《员工文化行为准则九条》第四条为“医生应该有自己或者团队的临床数据库”,此举旨在提升全员对队列价值的认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华西医院临床研究管理部部长刘芳是一名肾脏科医生,早在2007年,其所在科室就已经开始按亚专业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刘芳将患者的组别分为免疫相关肾脏病、糖尿病相关肾病等,并开展长期随访,以掌握疾病全程发展情况,并利用生物样本推进临床与基础研究。
“高质量的科研资源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样本量足够大,这就需要依托亚专业快速积累同质患者,通过长期随访获得完整数据;二是必须进行长期随访,从而获取全面、连续的病程信息。”刘芳说,华西医院在队列建设方面已经形成显著优势,通过科室和主要研究者(PI)共同推进,部分队列已持续十多年,每年产出大量高质量论文。这些完善的队列数据为新药、新器械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麻醉、呼吸、肺癌、肺结节、卒中及高血压等领域均有相当影响力的科研产出。
2019年,依托医联体单位,华西医院正式启动龙泉驿区自然人群健康队列研究项目。作为全国首个以“三甲医院﹢医联体”模式发起的自然人群健康队列研究项目,华西百万人群队列研究建立了覆盖遗传、环境、临床等领域的多维度生物样本库与数据平台。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物样本采集和辅助检查的方式收集人群健康基线信息,了解当地居民健康全貌,建立自然人健康资源库,探索当地重大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提供预防干预、早诊早治等后续诊疗服务,并通过5年及以上的长期随访,揭示和阐明重大疾病的“遗传—环境”复杂因素、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在此期间,如果在健康人群队列中发现生病的人,华西医院将提供从社区到医联体到华西医院的分层医疗“绿色通道”。
截至今年7月,该研究已建立超过34.4万人的队列群体,完成全基因组测序3.2万余例,在被纳入SCI(科学引文索引)目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了多项课题支持与转化成果。
成为基层医务人员进修“摇篮”
数据显示,近5年,华西医院累计培养医、技、护、药、管等各类进修学员21351名,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远程及面授培训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9310073人次。“进修的过程累并快乐着,因为能学到真东西,而且终身受益。”一位在华西医院进修过的学员对记者说。
“华西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综合体,只要你想学,总有学不完的东西。”2023年到华西医院进修超声介入技术的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医生黄娟说。她的进修是从一个魔芋开始的。第一节课,带教老师教黄娟在魔芋平面内穿刺的方法。自认为已掌握技术的黄娟很快便去找老师进行考核。
“你看,魔芋表面有这么深的探头压痕,患者就医体验一定很差。甲状腺穿刺时,重压导致的吞咽和咳嗽肯定会加大穿刺难度。”“靶标是穿到了,但速度太慢了。让患者头后仰这么长时间,你觉得他能坚持住吗?”带教老师一连串发问,让黄娟脸红不已。
随着无数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黄娟的穿刺技术不断提升。在带教老师的影响下,她的学习态度也从原来“只想着取出样本就万事大吉”转变为“要为后续临床医生多考虑一些”。黄娟告诉记者:“在华西,老师的指导让我明白超声医生也是临床治疗决策的参与者之一。”
“像黄娟这样的学员,华西医院的每个科室都有。”华西医院毕业后培训部部长程春燕告诉记者,依托近70年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淀,华西医院组建了“院级—科室—师资—进修组长”的管理架构,建立了1700余名师资的导师库,实行进修全员导师制,为进修学员配备具有丰富临床和教学经验的导师,对学员进行全面指导及全程关注。长期以来,华西医院发挥学科、人才、技术和临床资源优势,通过高质量的培训为基层输送了大批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华西医院党委书记程永忠表示,该院正在以“双中心”建设的十大功能定位为纲,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与资源整合,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全疾病谱、全区域协同的“华西方案”,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切实履行保障人民健康、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使命。
![]()
文:健康报记者 杨金伟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