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0月15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刘夏蓝)深圳湾的晨曦漫过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窗棂,龙华科技实验高级中学教师李木河在病床上轻轻舒了口气。历经4个小时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他成为深圳市第88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跨越26年的“生命之约”,为一个素未谋面的患病少年送去生的希望。
这份沉甸甸的善举要从1999年说起,当时还年轻的李木河第一次献血时,顺手勾选“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选项,加入中华骨髓库。这看似偶然的“一勾”,为26年后的“生命接力”埋下伏笔。
今年7月,中华骨髓库广东分库的一通电话打破了平静:李木河与一名10多岁血液病患儿初筛配型成功。“几万分之一的概率,像中了‘生命彩票’,既意外又幸运。”李木河笑着回忆。然而,初检时他的转氨酶指标略高,不符合捐献标准。为兑现承诺,他立刻调整作息,规律饮食休息,两周后复查指标顺利达标。
捐献期间恰逢学校招生关键节点,李木河开启“双线作战”模式:白天处理工作,下班后直奔医院注射动员剂,次日一早又准时返岗。“动员剂带来的骨痛和疲劳不算什么,一想到能救孩子,就有了动力。”他轻描淡写地说道。家人与学校的支持更让他安心:母亲从最初的担心到默默为他收拾衣物,爱人经科普后欣然同意,校领导明确表示“工作先缓,全力支持”,同事主动分担工作任务。
采集完成后,李木河收到患儿从无菌舱发来的信。信中,孩子羡慕同龄人在操场奔跑的自由,更感谢“远方的陌生叔叔”给予活下去的希望。“读信时我眼睛湿润了,才真切感到健康活着最重要。”他感慨道。
作为教育者,李木河常以运动经历为喻,告诉学生“人生如马拉松,比的是毅力”。此次捐献让他对教育有了更深理解:“教育本质是‘成人之教’,先教孩子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再谈知识成绩。”他未向学生提及捐献的事,却用行动诠释“身正为范”——在朋友圈写下“1次登记×1份血样=1个家庭的希望”,呼吁更多人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
从1999年的“一勾”到2025年的捐献,李木河用26年坚守与无私奉献,为学生、为社会上了一堂关于善良与责任的生动一课。正如他所言,教育不止于课本,更在于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束名为“李木河”的微光,正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