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苑聆箫】【竹苑论道】,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关注我,每日精彩不断。
当我们提及陕西,总会联想到秦岭、兵马俑或羊肉泡馍。但“陕西”这一名称的根源,却指向了今日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一片黄土塬地——陕原。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地理与历史对话。
![]()
“陕”在何处?河南三门峡的陕原
西周成王时期,周公与召公为共辅王室,决定“分陕而治”。
• 陕原(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张汴塬)成为地理分界: • 陕原以东 → 周公治理(辖东方诸侯); • 陕原以西 → 召公管辖(经营关中及西部疆土)。 • 古人立“分陕石柱”为界(今已湮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划界标志之一。
这一划分不仅维系了西周政权的平衡,更让“陕西”(陕原之西)作为一个地理概念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从地界到省名:“陕西”的演化之路
“陕西”一词的演变,串联起一部微观的中国行政区划史:
• 西周:仅为地理概念,指陕原以西的广袤土地; • 宋代:首设“陕西路”,成为正式行政区名称; • 元代:“陕西行省”确立,辖区趋近现代陕西省; • 明清至今:名称与范围固化,延续为今日的陕西省。
有趣的是,命名的源头“陕”始终留在河南,而“陕西”却成为关中大地的新名——这恰似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地名会迁徙,记忆却长存。
为何以“陕”为名?险要之地与政治智慧
“陕”字古写作“陝”,从“阜”(土山)从“夹”(两侧狭窄),本义为两山夹峙的险要地形。
陕原地处崤山山脉,山势险峻,堪称天然分界线。但“分陕而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
• 政治象征:周公、召公以陕原为界,分工协作,共辅周室,奠定了西周“成康之治”的根基; • 文化记忆:此后“陕西”一词承载的,不仅是地理分野,更是华夏文明中“协和万邦”的治理智慧。
地名背后的历史层积
陕西与河南的这段“地名姻缘”,揭示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
行政区划之名,常如化石般封存了古代的政治地理逻辑。
类似案例:
• “山东”因位于太行山之东得名,而非今山东省界; • “湖南”“湖北”以洞庭湖为界,湖已萎缩,名仍延续。
地名是历史的活页,翻动它们,便能听见时空的回响。
所以:陕西之名,始于河南
它提醒我们:
历史的痕迹往往藏在细节里——
一个地名,可能是一场王朝议事的结果,
一次地理勘界的遗产,
或是一段早已遗忘的盟约。
读懂它们,便是读懂大地上的文明密码。
你还知道哪些地名背后隐藏着意想不到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联系我们: 微信:suzhu08、suzhu00 ; QQ:151796400 ; 邮箱:shkcn@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