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成都事故引发解锁争议,“打不开电动车门”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路人在成都事故中拍到“车身尚未严重变形,却拉不开门、砸不穿窗”的画面,视觉冲击直接戳中公众最原始的逃生恐惧,试想自己也在里面,是否只能等火吞没?燃油车的机械锁+摇把玻璃,几乎百分百可自救,新能源把门把手、玻璃升降、中控锁全部电子化后,一次断电就可能把所有生路变成“黑屏”。
现行碰撞国标,只要求50 km/h状态下“至少有一门可开”,而成都交警通报的车速远超这一数值,这意味着即便车辆通过认证,也无法律义务保证高速事故中的开门功能。车企夸大营销,常用“30分钟不起火”“自动解锁”作为卖点,现实却是“火起3秒+门把手断电”。小米官方首份声明并未明确回应车门状态,只用“配合调查”一笔带过。
电动隐藏把手、电子儿童锁、钢化玻璃贴膜等配置在多款新能源车型上都有,过去有多起“打不开门”致人死亡的案例,分散在不同品牌,未被集中关注。小米SU7流量大,致命事故恰好把“行业潜规则”推至聚光灯下:电子锁冗余不足、无机械拉手标识、钢化玻璃难破、救援手册缺失。当智能汽车成为标配时,机械逃生底线由谁守护?小米成为众矢之的,也成为倒逼法规加速升级的“引爆点”。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