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多地遭涝灾,新闻里成片倒伏的玉米地,让我家82岁的爷爷坐不住了,攥着老花镜反复念叨:“这雨,跟1964年那天杀的一模一样!”
1960年代初的北方农村,水利设施薄弱得像层薄纸,1963年黄淮平原刚遭特大洪灾,1964年立秋又遇连阴雨,老天爷像破了洞似的往下倒水。
老话说“天灾不由人,抗灾全凭拼”,当年没预报、没机器,全靠乡亲们的双手硬扛。
可爷爷嘴里的“苦日子”和如今抽水机轰鸣的抗灾场面,到底藏着怎样的时光密码?
爷爷说,1964年的雨从立秋开始就没歇过,连下二十多天,地里的水积得齐腰深,能清清楚楚看见鲫鱼在谷子秆间游窜。
家里地窖里的地瓜全泡烂了,一打开窖门,酸臭味混着发酵的酒味能飘半条街,最后只能一筐筐抬出去埋了。
更难熬的是没柴火,晒干的玉米秆早被雨水泡透,只能把窖藏的高粱种拿出来烧,炒的谷子带着股霉味,咽下去剌嗓子,可那是当时仅有的口粮。
全村人没日没夜地挖河道,铁锹磨秃了就用手刨,扁担压得肩膀流脓,爷爷的右手食指就是那时被石头砸伤,至今弯不了。
就这样硬生生扛了一个多月,才把水引出去,可地里的庄稼早成了烂泥,那年冬天,不少人家靠救济粮度日。
如今再遇涝灾,光景完全不同了。
提前三天,村支书就拿着大喇叭喊:“有暴雨预警,赶紧抢收玉米!”
村口调来三台抽水机,24小时连轴转,水管子喷出的水柱比人还高,地里的水半天就降下去一截。
爷爷蹲在地头看,嘴里念叨:“这铁家伙比十个人都顶用,当年要是有这,哪用遭那罪!”
可看着仍有一小片玉米倒伏,他又叹口气:“还是顶不过老天爷啊。”
后来村主任带着人来统计损失,爷爷拉着他说:“别愁,当年烂光都扛过来了,现在能抢收一半,还有补贴,够本了!”
晚上吃饭时,他夹着碗里的新蒸玉米,突然笑了:“当年想啃口新鲜玉米都难,现在机器快,老天爷再凶,也留了口饭吃。”
爷爷的念叨,像一本翻旧的灾荒记事,一页写着1964年的无奈,一页画着如今的底气。
抽水机、天气预报、耐涝玉米种,这些几十年间长出的“抗灾利器”,
把“听天由命”改成了“主动迎战”,可爷爷眼里的敬畏从没变——我们赢了效率,赢了准备,却赢不了天时。
其实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科技让我们少受点苦,却教不会我们“胜天”。
1964年的高粱秆火,烧出了中国人的韧劲;如今的抽水机轰鸣,奏出了科技的进步。
就像爷爷说的:“不是机器能斗过天,是咱们学会了跟天商量着来。”
那些灾年的记忆从不是包袱,而是提醒我们:在进步里藏着敬畏,在敬畏中踏实生活,才是对岁月最好的应答。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