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10月14日,这两天芯片圈可以说炸开了锅。
一桩原本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商业案件,竟被荷兰法院“跨境冻结”了中资半导体企业的资产,而且是在没有开庭、没有辩论的前提下直接生效。
![]()
事情传出来的那一刻,整个行业都愣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的动作更快、更狠。
作为一个在科技圈混了多年的观察者,我第一反应是:这事不简单。
![]()
![]()
表面看像是企业纠纷,其实背后是“供应链控制权”的又一次角力。
被冻结的这家公司,年营收过百亿,主要生产核心光刻设备所需的高精度零部件。
换句话说,它不碰最前沿的芯片设计,却卡在了关键工艺链上。这正是欧洲老牌设备商最“怕失控”的那一段。
![]()
这几年见多了类似的套路。
从美国限制EUV光刻机出口,到日本、荷兰配合追加清单,西方的逻辑一直是“我能用市场规则约束你,但你不能拿市场规则约束我”。
比如这次,荷兰方面的说法是“国家安全考量”,但所谓“安全”从来没有边界线——当ASML在中国拿单时,它是全球化企业;
![]()
当中资公司控股欧洲供应商时,它就突然成了“安全威胁”。这就是典型的“双标执法”。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荷兰的半导体生态,其实规模不大,但地位极高。
ASML一家就撑起了整个体系,其他像NXP、Besi都是关键玩家。问题在于,这些企业上游的很多零部件、材料供应,已经逐渐被中国资本、甚至中国制造能力所渗透。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冻结事件一出,欧洲舆论内部都在争:到底是商业纠纷,还是政策干预?
![]()
我倒觉得,核心在“失去控制感”。
过去几十年,欧洲习惯了主导技术标准,主导市场节奏;而如今,中国厂商在中低端设备和零部件领域的竞争力越来越强。
很多欧洲工程师私下承认——“中国的工程速度太快,我们反应不过来”。这就是现实。
有意思的是,类似的“安全审查”并非首次出现。
2021年,英国强制中止中资收购一所芯片厂,理由同样是国家安全;
德国去年也以同样名义否决中资收购案。
但反过来,欧美资本投资中国的AI、自动驾驶、材料公司,却畅通无阻。
![]()
所以你说这是不是双标?确实是。
但更深层的逻辑是——他们在用法律手段延长技术垄断期。
对我们来说,这个事件的信号非常明确:
靠“收购整合”获取先进工艺的时代,基本结束了;接下来要靠的是自主替代和本土协同。
这几年你能明显看到变化,从设备零部件到EDA软件、材料制备,中国企业正逐步把关键环节掌握回来。
短期看,可能被动、受限,但长期看,这反而会倒逼出“自主工艺线”的加速落地。
这件事让我想起一个细节。
2019年,美国第一次对华限制高端设备出口时,国内很多企业还在抱幻想,以为“过阵子会放松”。
而现在,大多数企业已经换了思维方式——能自己做的,哪怕慢一点,也要自己做。这种心态的转变,其实比技术本身更重要。
最后我想说,荷兰这次冻结事件看似是一家公司的麻烦,但背后折射的是整个西方体系在焦虑。
当他们发现“规则”不再只对别人起作用时,选择的不是合作,而是封锁。
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情绪化的反击,而是更稳的产业布局。
所以问题来了:
你觉得这种“双标执法”,会不会反而加速中国芯片产业的独立进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