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对话 | 谢智明:设计新趋势——拥抱AI,以设计为源推动装配式发展与产业出海

0
分享至


编者按:

当AI重构设计工具逻辑,当装配式改写行业生产范式,当中国设计加速出海——建筑装饰行业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本期对话谢智明,这位深耕行业20余年的设计师,他以“拥抱变革”的姿态,拆解AI时代的创意本质;更以“设计为源头”的理念,剖析装配式与个性化的融合之道,以及“设计+产品+工程”的出海新模式。

从本土实践到国际舞台,从技术迭代到产业革新,谢智明的思考不仅是个人经验的沉淀,更折射出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破局路径——以设计为锚点,方能在时代浪潮中稳健前行。


谢智明

佛山市大木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佛山市设计总监、广东启源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环艺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佛山市环境设计协会会长、广东工业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室内设计委员会执行主席、APDC亚太设计中心国际设计交流中心核心理事。

从事室内建筑设计行业20余年,是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级室内建筑师。擅长旧建筑改造、商业办公空间设计、酒店地产设计、展示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公共资源及城市改造等众多领域,其众多优秀作品在中国及亚太地区设计大奖中脱颖而出,屡获嘉奖,优秀作品刊登于国内各大优秀刊物。


▲聚·九州和食:原貌为集装箱,

设计后使用性质为餐饮商业体

《中装》:“在一半电脑、一半手绘的探索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走出了一条设计鲜明的创意之路,封号出圈。”几年前,有人这样写过您。现在进入了AI时代,AI对您的工作方式有哪些影响?

谢智明:首先我是不排斥AI的,而且我会以拥抱的态度去看待AI,包括我的设计,我现在的工作,还包括我个人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方式。

AI对我的工作方式有以下3点影响:第1,在草图与初创概念阶段,AI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查找。第2,我们要把AI看成一个工具,其最大的优点是能给我们提炼更多的大数据。过去,设计行业很多的项目数据是比较珍贵且是影响行业整个效率提升的关键点,AI加速了不同领域中的数据的筛选。举个例子,比如做不同形式的办公楼设计,AI可以帮我们迅速提炼很多以前积累的数据。第3,基于AI的特点,我觉得它不会替代创意。反过来,大部分的设计公司、设计人员在用AI创作的时候,会更强调、更注重逻辑能力、基本功和创意。AI是一个大数据演练的最好的助手跟工具,最重要的创意和逻辑的整理还是要靠人来完成,那么最终比拼的还是谁的创意和点子好,因此,这也会对设计师有更高的要求。


▲聚·九州和食:外立面选用代表海洋的靛蓝色模块,搭配哑光金属材质,模拟海浪冲刷的质感,营造深邃而现代的氛围

《中装》:“技术是设计师最好的武器,专业才是硬道理。”在当下建筑装饰行业背景下,室内设计师应该如何打磨自己,让自己更专业?

谢智明:作为室内设计师,第1,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具备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基础知识、审美功底,还要拥有国际视野、统筹视野、逻辑思维、前瞻意识等综合素养。第2,当下,一定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一定要拥抱数字化,拥抱AI,拥抱当下新时代的设计工具。第3,设计师不能把设计单纯想成一个艺术品,未来的室内设计跟建筑设计一样,更应该和工业化、产品化、制造业更紧密结合,未来一定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产品结构时代,就好像造房子、造汽车一样,是一个综合的零部件、一个综合的结构模式时代。我认为未来的室内设计更多的是数字化、工业革命。


▲贝尊·林卡:建筑庭院外墙新旧融合

《中装》:“既尊重品牌个性本身,也尊重商业模型,同时更会考虑空间的使用者,在这些之中找到一个设计、艺术、价值与人的适度平衡状态。”请您以一个具体的项目阐述一下上述理念。

谢智明:关于这个话题,我以之前在云南丽江做的文旅项目来说明。项目是一个民宿,属于老房子重新拆建项目。整个项目是“既尊重品牌个性本身,也尊重商业模型,同时更考虑空间的使用者,在这些之中找到一个设计、艺术、价值与人的适度平衡状态。”理念的最佳体现。

该项目中,建筑上我结合了当地纳西文化风格,保留了原来的地域在地文化建筑风貌,实现了建筑与在地文化的平衡;在空间使用中,从居住环境方面考虑,采用现代空间架构,实现了当代民旅对舒适度的要求与商业价值的平衡;在景观园林和院子方面保留了原有的水池流水生态,实现人与生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另外,因为投资方是一个做镶嵌艺术马赛克的企业,该企业的老板也是一个艺术家,所以在整个项目中,围绕镶嵌艺术,再结合纳西文化、壮族文化,利用马赛克做了很多图腾镶嵌艺术,形成了地域文化与新的当代艺术的融合,实现了设计、艺术与人的平衡。总之,该项目从人居住的感受出发,从建筑、景观到生态,由内而外地去掌控设计、艺术、价值与人的平衡,既实现了艺术设计价值,也使游客轻松享受当地文化。


▲贝尊·林卡:与自然相融合的庭院

《中装》:装配式的标准化、模块化与设计的个性化存在天然的冲突,在您参与的装配式内装项目中,您是如何通过设计手法将标准化模块转化为个性化表达?

谢智明:装配化装修、装配化设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2点:第1,量化,安装交付时节省人工。第2,以一种标准化模式、部品化的结构去优化室内装修,减少损耗。而个性化的设计,必然带有相对的独特性、艺术性、个性化,它追求更多的独特性,所以这两者肯定是存在差异与矛盾。

但我觉得,装配式装修、装配式模块与个性化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相对平衡。在个性化项目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在面料材料模块、结构方面标准化;在装配式装修、装配式模块项目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艺术面料或工艺面料,或者是特殊的设计面料手法来做出一定的个性差异,通过设计手法将标准模块转化为个性化表达。


▲贝尊·林卡:精致的马赛克艺术图案

《中装》:装配式要求室内设计提前介入建筑全生命周期,您提出“要设计为源头整合产业链”。作为设计产业的推动者,您认为应如何建立以设计师为枢纽的协同机制?在整合上下游资源时,哪些环节的壁垒最亟待突破?

谢智明:装配式装修已经不是新鲜话题,已经提了十几年,其实一直以来它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从设计到制造业这个通道没有打通。装配式是一个模块组合,就好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它是各个零部件在工地重组安装来完成整个室内空间,它的关键要素就应该打通从设计到制造业的通道。如果这个通道打通,从设计到制造业能够同步,就会避免很多过程中不必要的问题,比如沟通不顺利。

现在,随着行业的发展,很多产品已经实现设计从源头工业化,完成了从设计到制造业的演化,比如日常家里的厨柜、卫浴空间。相信未来,各个领域、各个专业,无论是家居还是办公、教育、医养空间,一定都能实现从设计源头上打通工业化,一定会实现细分赛道、细分市场的工业化。


▲岭南盛世:空间设计使用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连通

室内外,与户外园林内外照应

《中装》:装配式装修是否倒逼设计模式从空间创作延伸至产品研发。您认为这种转变给设计流程和团队培养带来了哪些颠覆性改变?设计师的“创意边界”是拓宽还是收窄了?

谢智明:首先我觉得装配式装修肯定会倒逼室内设计师从数字化向工业化,从空间向部品化、产品化领域延伸的,其实这也是另外一种新的模式。传统建筑的室内空间设计模式会延伸更多。因为我们从以人为本的空间应用端来反推工业制造,反推整个产品研发,反推这个产品模块,这块应该是未来室内设计包括工业设计的一个新接口,也是一个颠覆性的改变。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制造业、工业产品(无论是装饰材料、装饰定制、装饰产品)跟广大室内设计师有更多的融合,也会有更多的设计师延伸到产品设计。近几年已经有很多室内设计师跨界到家居领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我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室内设计师跨界到工业产品、室内的装饰产品等不同领域,这也会促进整个装配式装修的发展。


▲岭南盛世:优先考虑符合自然、热情之美

这一格调的软装家具

《中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公司出海业务的现状,包括主要目标市场、业务模式、取得的成绩等。

谢智明:近几年无论是国企央企设计院,还是我身边的佛山制造业,大家都一直在提“设计出海”。关于出海,其实很早的时候中国的产品就有出海业务了。

近几年,中国越来越多的设计单位、投资方在海外成功拓展业务,同时也带动了设计业务的出海。我们在近几年也开始留意海外市场,包括东南亚市场、中东市场、澳洲市场、北美市场。目前我们参与的项目有的在迪拜,有的在东南亚,近期还成功斩获非洲和墨西哥的项目。这个过程是和国际优秀团队学习与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存在一定风险,也要吸收一些经验教训,不是所有出海业务都能赚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要更加慎重,包括对海外市场的考察、要适应不同的市场等。


▲CCONE:空间中天花灯饰跳跃而灵动,

渐变的蓝色和粉色交错层叠

《中装》:海外项目拓展方面,贵司有哪些方式?

谢智明:对于海外项目的拓展,我更倾向于“设计+产品”“设计+工程”“设计+服务”这种综合型的出海模式。其实海外的项目,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用中国制造的好产品,再加上中国的设计,共同去承担项目。例如,我们公司在迪拜和墨西哥的项目,我们结合制造业,在国内从设计到装配式共同开发,然后到了当地就可以减少人工成本与时间成本。业主和制造业都非常乐意接受这种合作的方式。我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的以“设计+产品”或者是“设计+工程”模式去出海,这将会成为出海的主流。


▲CCONE:LED天幕时而海洋,时而宇宙

《中装》:您认为2025年“两会”中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出海等相关政策,对装饰企业出海有哪些积极影响?

谢智明:这个国家战略一定会带动中国更多的设计集团、工程集团,包括制造业,还有设计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友好国家的项目建设,会给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带来很多商业机遇。“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为装饰企业提供高附加值机会。例如,哥伦比亚西部有轨电车项目不仅涉及轨道建设,还需配套车站室内设计、商业空间装饰等,这类项目要求企业具备从建筑装饰到软装陈设的全案能力。此外,沙特“2030愿景”中的保障房项目,为中国装饰企业提供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的实践场景。“小而美”民生项目(如社区改造、学校建设)为中小型装饰企业创造机会。


▲CCONE:沙盘展示区——海洋与星空的合体

《中装》:您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装饰企业在海外市场有哪些竞争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最大化?

谢智明:中国建筑设计装饰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和建设能力。过去的20年,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建筑装饰设计练习场,在无数地标拔地而起、万千空间迭代更新的过程中,行业积累的不仅是经验的厚度,更是穿越复杂场景、应对多元需求的实战智慧,最终凝结成闯荡海外市场的硬核竞争力。从设计维度看,这是一场“全域场景的创意修行”。制造能力的优势,则是“全产业链协同的底气”。建设能力的强悍,堪称“极限挑战中炼就的执行力”。可以说,过去20年的中国建筑装饰浪潮,不仅是一场空间的迭代革命,更是一次行业能力的“全球大练兵”。那些在本土项目中解决过的难题、突破过的瓶颈、创造过的惊喜,最终都化为中国企业闯荡海外的“通关秘籍”。

《中装》:您获得了很多国际奖项。请您分享下国际奖项参评的经验,怎么选择国际奖项参评?评选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谢智明:我获得过很多国际奖项,如北美IDA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加拿大GPD设计奖(GRANDS PRIX DU DESIGN)、英国OPAL伦敦杰出地产大奖及北美PI设计大奖等多个不同国家的国际奖项。

我认为参加国际奖项或是获得国际奖项,需要注意如下事项:第一,很多国际奖项的评委来自全世界不同的地方,要分析、了解他们对设计的审核标准,这些评委大部分是建筑师或者艺术家。在国外,更多是建筑师和艺术家来评审室内作品,所以我们应该更多从建筑空间角度出发。第二,一定是要考虑更多能吸引评委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在地性,具有地域文化的在地性会吸引评委的眼球,从而获得加分,这个很重要。往往有很多文化项目会得到很多评委的高分。第三,跟随国际遵循的环保趋势与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如果在项目中体现低碳可回收等一些新的创意理念,一定也是加分项。最后,我觉得设计一定要有创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竞争力。以上几点如果能够都具备的话,在国际奖项评选中取得好成绩的机会很大。

【来源: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装配出海——

2025第四届全装修产业与

装配式装修智造发展大会

扫小程序

购买杂志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权威 · 引导 · 影响力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微信公众号:cbdazazhi

优质设计案例投稿邮箱:

zazhishe2013@sina.cn

杂志订阅服务:010-885465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由住建部指导,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内容入编知网、万方等。
53文章数 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