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那35年,只许生一个! 敢生俩?超生,罚款伺候,搞不好饭碗都丢了。
可现在呢?政策翻了个底朝天,三胎放开,补贴送上门,简直是“求”着你生。
可人就是不生,生育率一路往下掉。
专家急了,招数一个接一个往外抛,一个比一个离谱。
![]()
我爸妈那会儿,生俩孩子得东躲西藏。
我就是那个“超生户”,我妈为了把我生下来,躲到大姨家住了半年。
村里喇叭天天喊:“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结果还是被查着了,罚了一笔钱,那会儿家里好几年吃饭都紧巴巴的。
现在不一样了,生二胎有补贴,我赶上了好政策,生了二胎。
可三胎?真搞不动了。 不是不想,是实在扛不住。
![]()
我表弟,三十岁,在县城上班,月入五千。
结婚三年了,一直没要孩子。
他爹妈急得不行,逢年过节就念叨:“你们啥时候给咱家添个娃?”
去年社区发通知:生三胎一次性给五千,每月还有补贴。
他爸拿着通知,乐呵呵念:“国家都求你生了,你还愣着干啥?”
表弟没吭声。
他心里清楚——那五千块,连孩子出生第一个月的奶粉钱都不够。
更别说尿不湿、早教、疫苗、幼儿园……哪样不是钱?
时代是变了,可人就是不生了。为啥?
![]()
结个婚,跟闯关似的
生孩子,总得先结婚吧?可现在的年轻人,连婚姻这道门槛都迈不过去。
一个表哥在西安,三十二年,国企上班,月入八千出头。
去年相亲八次,全黄了。为啥?女方家里开口就要三十万彩礼,还得城里有房。
他家在县城,父母种了一辈子地,攒了二十万,全掏出来也不够。
亲戚劝:“要不先借钱结了婚?”
他摇头:“结了婚欠一屁股债,以后孩子奶粉钱从哪儿来?”
这不是个例。河南、江西、甘肃那边,二三十万彩礼成了标配; 一二线城市,没房你连谈都别谈。
一套百来平的房子,动辄两三百万,掏空六个钱包都不够,还得背上三十年房贷。
结完婚立马“躺平”。工资刚够还贷、吃饭、养车,哪还有余力养娃?
很多人干脆不结了。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再创新低,同比又降了近8%。
年轻人说得直白:“结不起,就不结了。”
![]()
养个孩子,到底得花多少钱?
有人算过账:把一个孩子从出生养到本科毕业,全国平均68万。
这数字太温柔了。北上广深随便一个私立幼儿园,一年三五万打不住;
生场大病,自费几万是常事;补习班、兴趣班、学区房……哪样不是烧钱?
北京有个宝妈叫李婷,研究生毕业,老公是程序员,俩人月入三万五,外人眼里的“中产”。
她跟我说:“我们家每月固定支出两万八,孩子占了一万二。”
光幼儿园一个月四千五;早教班一年两万;钢琴加美术每月三千;再加上奶粉、保险、疫苗……
她说:“这哪是养孩子,养的是吞金兽。”
更现实的是,一旦生娃她就得辞职。
![]()
请保姆?七八千一个月还不放心。送回老家?怕跟孩子关系断了。最后只能自己扛。
“你知道最怕什么吗?”她问我,“是未来啊。”
万一孩子将来考不上好学校,是不是就成了“失败父母”?
万一自己十年后重返职场,根本没人要了?
这种焦虑,压得人喘不过气。
![]()
专家建议?离谱到让人哭笑不得
就在普通人被现实压得抬不起头时,某些专家站出来“指点江山”了。
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说:“可以参考高考制度,搞一妻多夫。”
![]()
好家伙!这是要倒退回封建社会?婚姻成了“配额制”,女人像考场座位一样分配?
这话一出,全网骂翻。有人调侃:“下次是不是要搞生育积分,按分数排队生娃?”
厦门大学丁长发说:“引进外国女性,解决性别失衡。”
![]()
听起来像招商引资似的。问题是人引进来了,房子谁给住?工资谁发?孩子谁带?
真当婚姻是进口贸易?
离谱的得数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不生孩子的,将来少拿养老金,没资格申请保障房。”
这话听着像威胁。养老金是我缴了几十年换来的,凭什么因为没生孩子就被克扣?
那是不是单身汉也不能领医保?独居老人不该住养老院?
还有人鼓吹“鼓励未婚同居生子”——看似开放,实则是把生育责任甩锅给个体。
![]()
国家不想承担养育成本,就想让人先把孩子生出来。
这些话听着关心人口,其实是把人当成统计数字里的工具。
他们看不见压力,只看见缺口;不在乎尊严,只在乎“增长率”。
难怪网友怒怼:“建议专家先把自己捐给国家。”
![]()
真正管用的,是看得见的真保障
其实不是没人知道怎么扭转局面,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动真格了。
广东对生三孩的家庭一次性奖励5000元,每月再补300到500,普惠托育园直接减半收费。
武汉更大方:三孩家庭每年发1万,连发6年,相当于国家帮你养六年。
杭州则重点打击职场歧视,规定企业若因怀孕辞退或降薪女性,罚款5万起步,还推行弹性工作制。
![]()
这些政策一出,当地生育意愿明显回升。
可问题是——这些好政策还没铺开啊!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连基本的育儿补贴都没有,更别说托育服务了。
你说光靠几句口号、几个专家喊话,能让人敢生吗?
人心不是靠说教唤醒的,是靠保障撑起来的。
![]()
人口警报确实拉响了,但问题从来不在年轻人身上。
真正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一个想生孩子的普通人要面对这么多阻力?
为什么女性在职场要为生育付出代价?
为什么养育孩子成了家庭最大的经济风险?
专家们总想着“如何让人多生”,却没人认真问一句:“怎样才能让人安心地生?”
![]()
别再拿养老金威胁了,别再搞道德绑架。
想提高生育率?很简单—— 把产假落实到位,让每个妈妈都能安心休完;
把托育服务铺开,让双职工家庭不再为“谁带娃”吵架;
把职场歧视打下去,让女性不必在“升职”和“生娃”之间二选一;
把补贴发到实处,让普通家庭觉得“生得起、养得好”。
做到这些,不用催,自然有人愿意生。
![]()
生育从来不该是国家的硬性指标,而是个人的幸福选择。
当生孩子不再是一场豪赌,而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儿, 那时候,生育率自然会升上来。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引用的专家言论及地方政策请以官方发布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