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园的道歉声明在10月13日晚间发布,像一颗被雨水打湿的糖纸,包裹着某种甜腻的妥协。那些被称为“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的雕塑,在这个夜晚之前还站立在云南丽江的荒野之国艺术园里,如今已悄然消失。
作者 | 苗子米
编辑 | 磊叔胖
题图 | 人体蜈蚣
一
![]()
园方说,他们“怀着最诚挚的心情”向公众致歉,已经拆除了“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就在前一天,工作人员还辩解称,所谓的“不适感”源于“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不同”。不过一夜之间,态度已如被风吹倒的稻草人。
这个由设计师乔小刀为女儿打造的童话王国,本意是营造梦幻温馨。有趣的是,在生活类平台上,这里位列丽江景区好评榜第二名,甚至高于丽江古城和束河古城。有人爱它的奇奇怪怪与可可爱爱,有人则见它如遭遇鬼打墙般惊慌失措。
争议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打湿了这场童话梦。有人说作品风格暗黑,与宣传的“梦幻童话”定位不符;有人则主张艺术需要多元共存,想象力不应被限制。而真相或许如常一样,站在中间某个模糊地带,等待被理解或误解。
二
![]()
在短视频里,阴雨天气下的荒野之国确实呈现出某种超现实氛围:荒草丛生,门窗自动开合,那些由废旧材料组合而成的雕塑仿佛被注入了诡异生命。景区曾归咎于“博主恶意调色”,却忘了艺术一旦进入公共空间,便不再只是创作者的一厢情愿。
有人建议为作品增设解说牌,说明创意来源。这想法不错,却也天真——真正的理解从不依赖于几行文字。当梁龙(二手玫瑰乐队主唱)与“人体蜈蚣”合影时,他看到的与我们看到的,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荒野之国的命运令人想起中国无数小众艺术空间的处境:它们生于热爱,却死于热度。一个不起眼的艺术园区,没有违法犯罪,也没有真正吓到小朋友,却最终在舆论的压力下低头。那些从未亲临其境的人们,通过几段调色过的视频,就完成了一场“正义”的审判。
拆除雕塑容易,拆除人们心中的成见却难。荒野之国承诺“广泛吸纳大家的意见、建议”,听起来像一首妥协的摇篮曲。而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民主投票的结果。
三
![]()
更可笑的是拿“文化入侵”说事。几座雕塑,带了点所谓的“日系风”,就成了射向我们文化阵地的炮弹。大哥,醒醒,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如果连几座民营景区、个人风格的艺术品都容不下,那这自信恐怕比共享单车的押金还虚。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你尽管来,我自岿然不动,甚至还能把你消化了变成我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你别过来,我怕,我心脏受不了”。前者是大唐,后者是病秧子。
景区说得很实在,这是部分博主故意调了阴间滤镜。这事儿就更有趣了,一些人拿着别人P过的“罪证”,就开始了义正辞严的道德审判。他们需要的不是真相,而是一个可以攻击的靶子,一个可以彰显自己“正确”和“爱国”的机会。至于那个地方到底是什么样,不重要。
最关键的一点,新闻里说了,门票80块。这不是人民公园,不是免费的街头绿地。这是一个商业场所,一个用脚投票的地方。你觉得不舒服,你可以不买票进去。你觉得它丑,你可以掉头就走,然后去隔壁刷刷“丽江古城欢迎您”的抖音,岁月静好。但你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要求它关门大吉,要求它改造成你喜欢的样子。你花了80块,买的是一张门票,不是买下了老板的创作自由和别人的审美选择权。
用伟光正的声音去胁迫小众,是这个时代最无聊的暴力之一。
四
![]()
荒野之国还是“跪了”,如同许多特立独行的事物最终在我们的公共空间里消失一样。我们擅长举报、投诉和谩骂,却不擅长容忍非常规的美。也许有一天,当我们的城市和景区变得千篇一律时,我们会怀念那些曾经让我们“不适”的艺术作品。
到那时,不知道我们是否还会记得,有一个小小的艺术园区,死于热度起来的前夜。不是因为它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它与我们期待的样子,有那么一点点不同。
放过“荒野之国”吧。也放过我们自己那根时刻准备着上纲上线的神经。天塌不下来,文化也亡不了。你要做的,仅仅是管好自己的钱包和手机镜头。
不喜欢,就不看。如此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