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国人类学面向未来新田野

0
分享至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迅猛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文化变迁,哲学社会科学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人类学这一通常被视为以边缘群体、民间社会或少数族裔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社会学科,也在全方位地更新其知识谱系,拓宽学术领域。初出茅庐的青年人类学者,以及正在高校接受学术训练的新生代“学徒”们,在寻找新田野、探索新方向、试炼新方法的过程中,表现出更为高涨的热忱。

对于青年一代而言,亟须思考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未来前景。在一个传统的学术范式与价值不断被质疑和消解的时代,人类学的存续之道是什么?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探索将以何种路径得到延续和开拓?民族志方法能否在一个日渐流动化和数字化的社会语境中实现跨文化的理解与表述?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年轻学子在新理论的指引下展开了多种实践,形成了中国人类学的新田野。撮其要者,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球化理论在近年来的新转向,是从唯西方理论马首是瞻的研究范式,转向更尊重地方文化传统与在地经验的学术视角。“全球南方”是近年在人类学领域受到关注的跨学科理论之一,以非西方社会的历史经验和社会文化实践为基础,强调多元共治的全球体系与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来源。“全球南方”理论为倡导“海外民族志”的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动力,也开阔了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在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中,有学者通过对乌干达卡拉莫宗人酒类酿造与消费的调查,展现传统游牧社会逐渐崩析的历史进程;有学者以泰国北部知识群体的研究机制演变为个案,强调以“地方”为中心的非西方知识生产的可能性;有学者通过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曲折申报历程,揭示南方国家在全球文化权力博弈中的经验与教训;关于南非新华商与非洲移民雇工之间的劳资关系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与“全球南方”合作体系提供了经济人类学视角。此外,在近年陆续开展的人类学调查项目中,有关缅甸难民在泰国的参与式影像研究、墨西哥失地农民的自治社区研究、马来西亚的华侨社区研究以及居住在美国的东南亚赫蒙人(Hmong)的历史根基记忆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等,都在从不同的国家、族群与社会生活中提炼更多元的文化叙事与理论建构。

第二,多物种民族志也是当代青年人类学学人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栖居”视角与“共生”理论强调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栖居”视角主张人类与其他物种一样,只是地球的栖居者,而非大自然的统治者或掠夺者。在此视角之下,原本被“它者”化的其他物种,都在这一理论框架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主体性,成为与人类彼此纠缠、共同生存于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在笔者所熟悉的人类学青年学术群体中,多物种民族志的研究视野颇为宽广,如云南西双版纳野生大象与生态移民的互动博弈、景迈山区布朗族社区对当地植物的传统知识运用、青藏高原的动植物谱系与草场修复、内蒙古“百岔铁蹄马”的物种恢复与文化复兴,乃至巴西养蜂人与当地“无刺蜜蜂”的合作共生关系等。对“人与非人”关系的重新审视与民族志建构,既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与二元对立式西方学术传统的范式反思;同时也是人类学本体论转向的一种民族志实践,即更强调整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的共生关系,尊重各族群传统知识体系中“天人合一”“万物等观”“盖亚母亲”“生命灵境”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建构更可持续的“生命共同体”。

第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线上“虚拟社会”的逐步成形,激发了青年学人对“数字人类学”的研究热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知识从后辈向前辈传递”这一人类学所熟知的“后喻文化”再次成为现实。研究者必须不断积累数字资本,提升数字素养,成为网商、网红等数字精英的同路人,才有可能步入研究的正轨。在互联网经济体系中,电商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一些青年学人以“电商从业者”或“电商学徒”的身份加入各种数字平台,参与开店、打包、刷单、点评、客服、售后等工作,参与观察各式电商算法的营销策略,描绘出具有中国基层社会色彩与组织管理生态的复杂多样的电商模式。也有人跻身跨国电商平台,亲身实践水晶工艺品等中国商品在欧美市场的直播销售,开展“数字出海”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由于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如线上游戏公会、虚拟偶像运营、数字游民社区、电子竞技玩工、算法的劳动控制、老年或残障群体的数字权利、AI文化生产等议题也逐渐成为人类学界关注的新领域,而网络民族志、信息抓取、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不断打磨,成为助力人类学研究的数字新工具。

除上述较为规模化的研究取向之外,新生代人类学人也在日常生活的演进中不断发现新的田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催生了多样化的生计与生活方式,不同世代、阶层的人们也不断建构类型丰富的亚文化类型。在近期发表的学术成果中,既有青年学者对“月子会所”的深入调查,分析在“坐月子”的民间习俗与标准化的“科学管理”之间运行不悖的商业逻辑,也有女性研究者对广州拉丁舞教室的参与式研究,探讨拉丁舞蹈怎样成为都市青年女性自我发展的具身化途径。此外,不少青年人类学者对横店影视城的群众演员、活跃在青年人当中的脱口秀俱乐部、销售私人飞机的中介等非传统业缘群体展开“从业式”调查,或者参与创新教育机构、艺术疗愈组织、素食主义社区的日常行动,将这些具有时代气息与新质生产力特色的文化主题纳入研究视野,他们生产的田野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也不断丰富着我们对中国社会多元样貌的文化认知与理论表述。

综上所述,以青年人类学人为主体的中国人类学新生代力量,一方面仍然坚守着这个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深耕田野,深描文化,深思社会;另一方面,他们也并不固守人类学的某些传统信条,而是在更为广阔的全球视野、更为多元的理论来源与更为鲜活的社会语境加持下,开拓新的田野与方向,这也是中国人类学的未来与希望所在。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余朋翰

新媒体编辑:崔岑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社会科学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18276文章数 255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