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成武县伯乐集镇大郭庄村的百亩葫芦种植基地一片生机盎然。藤蔓之间,一个个形态各异、圆润饱满的葫芦挂满枝头,种植户穿梭田间,细心检查藤蔓承重情况、为硕大果实套上防护网兜、筛选定型,确保每一个葫芦都能“完美成熟”。这长势喜人的葫芦,不仅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更成为驱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和鼓起农民腰包的“钱袋子”。
精细管护 田畴结出“金果果”
“品相是决定葫芦价格的关键,日常管理一点不敢松懈。你看这‘长嘴八宝’,轻的20多斤,重的能有50多斤,不托着藤蔓根本撑不住。”种植户张超峰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托举葫芦的网兜,言语间满是自豪。
种植葫芦才两年,张超峰已摸索出一套从选种育苗到日常管护的种植经验。为防止沉重的葫芦坠伤藤蔓,他特意用网兜小心托住。这份精细换来了可观的收益,精品葫芦单个售价可达数百元,一亩地能收入上万元。
而村里的“老把式”张全海,对品质的追求更为极致。那些形态端正、皮质细腻的“招牌葫芦”,单个能卖出数千元的高价。他种植的8亩葫芦,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葫芦的好品质源于从合理规划植株行距,到成熟后严格筛选的每一个环节,其间蕴藏着种植户的智慧与汗水。
非遗赋能 产业链上“开新花”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伯乐集镇的葫芦产业并未止步于种植环节。当地依托特色葫芦种植,持续延伸产业链,引入雕刻、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推动葫芦从普通农产品向高附加值文化创意产品转型升级。
今年66岁的胡全喜,从事葫芦烙画创作已有40余年。在他的巧手下,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生动传神的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在葫芦上栩栩如生地呈现。从少年到白头,如今年过花甲的胡全喜仍致力于非遗技艺的传承。让他欣喜的是,随着葫芦产业在当地形成集群效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好产业发展前景,主动关注并学习非遗技艺,为这项古老艺术注入了新活力。
融合发展 特色产业名片更亮丽
近年来,成武县通过打造葫芦“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模式,有效激活了乡村资源,带动了农民增收。大郭庄村的葫芦凭借优良品质赢得市场认可,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亩均效益超过两万元。
如今在伯乐集镇,一个个挂满枝头的葫芦不仅是田园的独特风景,更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通过非遗技艺的赋能与产业链的延伸,让小葫芦真正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培育特色产业的“金疙瘩”,成为成武县一张亮丽的产业名片。
菏泽日报 记者 仝志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