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的烽烟岁月里,八路军的武器装备与日军相比,宛如萤火之于皓月。轻机枪、重机枪构成步兵连队的核心火力,而火炮更是稀缺如珍宝。迫击炮已是主力团难得的装备,至于山炮、步兵炮和机关炮,更是仅在军区或总部级别才能见到。
这种装备层级背后,藏着残酷的现实。火炮数量极少,
操作炮的专业炮兵更是凤毛麟角,炮弹储备更是捉襟见肘。这导致炮兵部队如同 “沉默的刺客”,只有在最关键的时刻才会出击,每次发射炮弹都得精打细算。正因如此,日军在大部分时间里,很少遭遇八路军的炮火袭击,也因此对我军的火炮力量缺乏警惕。
1940 年 6 月,日军在晋西北发动 “扫荡”,其队伍通常由一个步兵大队为主体,搭配炮兵与伪军。日军步兵大队标配的九二式步兵炮,加上增援的 75 毫米山炮,让每支 “扫荡” 部队都有了强大的火力后盾。反观八路军第 120 师,除了迫击炮外,火炮极为稀缺。全师仅有的两个炮兵连,宛如珍贵的 “掌上明珠”。其中山炮连仅有两门 75 毫米山炮,这两门炮的来历充满传奇 —— 一门缴获于三井战斗,另一门则是用滑石片战斗中缴获的两门山炮零件拼装而成;另一个炮兵连装备的是丹麦制造的麦德森 20 毫米机关炮,这种 “多面手” 武器既能对空射击,又能平射打击装甲车辆和碉堡。
对于一个大军区而言,四门火炮的数量实在是杯水车薪,炮弹更是少得可怜。在这样的困境下,每一发炮弹都必须用在刀刃上。一次,日军 “扫荡” 部队沿黄河行进,仗着自身火力优势,又未察觉八路军有火炮,竟大摇大摆地在山坡上休息。第 120 师侦察到这一情况后,果断决定抓住战机进行炮击。尽管山炮和机关炮数量有限,弹药更是捉襟见肘,但日军毫无防备且距离较近,给了我军绝佳的机会。
随着一声声炮响,炮弹精准地落在日军休息的区域,毫无防备的日军顿时陷入混乱,大量士兵被击中。然而,我军深知弹药储备的紧张,在进行了一轮炮击后,迅速撤离阵地。日军在慌乱中处理完伤亡,紧急调来炮兵反击时,我军的山炮和机关炮早已转移,让日军的炮火扑了个空。
这场战斗,八路军零伤亡、零火炮损失,以极少的弹药给予日军沉重打击。若炮弹储备充足,这场胜利必将更加辉煌。更具意义的是,我军用于打击日军的山炮,正是从日军手中缴获而来。这些曾对准中国军民的武器,如今调转炮口,再次射向侵略者,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精神上的有力回击,让日军深刻感受到八路军愈战愈勇、不可战胜的决心与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