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世界博览」原创内容 *
我看见了贝尔格莱德的残垣断壁、萨拉热窝的白色墓园、乌菲齐美术馆里的艺术杰作、摩尔人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古迹......退休后的环球旅行就这样开始了。
很多人都有环球旅行的愿望,我的这个愿望萌发于中学时的地理课上,1981 年高考时地理考得最好。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一家国际时政杂志做编辑、记者, 工作节奏紧张,环球旅行一直是个不能实现的愿望。退休后时间自由,行走世界才真正成为现实。
鉴于自然风光的多姿多彩、人文历史的丰富厚重以及在国际事务上的影响力,我奔向了欧洲。不过与大多数前往欧洲旅游的国人不同,我第一站选择的是巴尔干地区,准确说就是从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那几个国家。
![]()
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被北约摧毁的大楼。
这些废墟,在无声地诉说
40多年前在大学读书时,南斯拉夫模式是老师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这一模式下南斯拉夫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那时的南斯拉夫头顶光环,让我们羡慕。然而,20世纪90年代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国家分裂、民族仇杀惨烈血腥,散不去的硝烟笼罩着巴尔干大地。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这里是什么样子?
2024年6月的一个上午,我们旅行团十几位成员乘坐大巴车从匈牙利进入了塞尔维亚,此前一天的晚上我们就住在离匈塞边境很近的一个小镇。晚饭后我独自闲逛,夕阳下的小镇更加美丽而安逸,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然而一想到明天就要踏上的那片土地,我内心多少有些不平静:近些年媒体报道中少有前南地区的消息,也许就像有人说的——对于巴尔干,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
莫斯塔尔城位于波黑南部,内雷特瓦河流经这里。河上一座始建于16世纪的古桥在波黑战争中被毁,战后得到修复并于2004年7月重新开放,次年成为波黑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我们见识到了其城市建设上的滞后,战争的影响、西方的压力一定会导致这个国家的发展步履艰难。大巴车行驶在贝尔格莱德的大街上,路边的一处建筑废墟闯入眼帘——断壁残垣,杂草丛生,生锈的钢筋要么痛苦地扭曲着,要么倔强地刺向天空。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被北约炸毁的南联盟政府某机构的办公大楼,这些年一直就是这个样子,同样原因造成的建筑废墟在贝尔格莱德还有一些。”我又回头望了望这片废墟,思绪回到了1999年5月8日……之后在波黑旅游时我发现有不少类似的景象,但那是南斯拉夫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冲突所造成的。这些废墟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然诉说的内容塞尔维亚、波黑两国完全不同。
波黑是我这次巴尔干之行最想去的一个国家,我们是从贝尔格莱德出发前往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波黑境内没有高速公路(其境内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国家没财力修建),车开得比较慢,但沿途的自然风光让人毫无疲惫感——有些路段的风景让我想起新西兰的茵茵草场,有些路段的风景让我想起中国东北的大森林,还有些路段,峻峭的山峰、碧绿的河水和大巴车相伴近两小时。
![]()
萨拉热窝有个载入史册的景点——拉丁桥,1914年6月28日发生在桥北端的刺杀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桥北端有座博物馆,讲述了这段历史,展出了一些相关物品。年龄稍大些的国人都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影片,甚至因这部影片而来萨拉热窝旅游。铜匠街、清真寺等在影片中出现的景点非常吸引中国游客,但对于我来说,最想去看的是山坡上的“一大片白色”——墓园,那里埋葬着波黑战争期间死去的人们。此前也看过这处墓园的一些照片,但当这“一大片白色”猛然出现在眼前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百感交集……作为一家国际时政杂志的编辑、记者,我以自身职业特有的方式“经历了”南斯拉夫的殇创,有些沉重的东西留在了心底。然而更可悲的是:血腥之后还有血腥,悲哀之后悲哀再来。今天世界局部的热战依然惨烈,炮火之中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
战争可以避免吗?我在欧洲旅游时,几位当地导游会不约而同、略带调侃地说这样的话:“看看欧洲历史,多少年间要么在打仗要么在联姻——仗打不下去了,那咱们就结婚吧。通过联姻实现政治经济联盟,避免战争。”然而,联姻并非避免战争的根本手段。战后欧洲的联合一直在发展,1993年欧盟正式诞生,1999年又有了使用统一货币的欧元区。不过,欧盟也是个时不时就被吐槽的机构,嘲讽其决策机制导致它“效率低下”“干不成事儿”。而且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有些国家、民族间的恩怨情仇纠缠多年,解决起来不易,但无论如何,竭力避免战争是每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
萨拉热窝的科瓦奇墓园里埋葬着波黑战争期间死去的人们。
对罗马遗产,有些遐想
![]()
古城陶尔米纳是西西里岛上的度假胜地。山上的剧场最初由古希腊人建造,后经古罗马人扩建,如今仍在使用。
意大利国土面积不大,但旅游资源丰富,众多的历史遗迹、璀璨的艺术瑰宝和迷人的自然风光,让意大利成为全球游客最爱的国家之一。
2024年9月我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和西西里岛旅行了半个月。此前我一直觉得中国游客会在意大利的外国游客中占相当比重,到了意大利发现并非如此,在热门景点西方面孔依然是大多数。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意大利的主要客源国是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庞贝古城遗址的街道上,在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的展厅里,看着身边这些认真听讲解、仔细观展的西方面孔,我在想:他们看着眼前的这些遗产、杰作会想些什么?与我这个来自东方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这些遗产对他们能有多大影响?
旅行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激发进一步的思考。罗马的遗产,有些会直接在视觉上给人冲击,比如:庞贝古城遗址、罗马的斗兽场和万神殿,法国南部的加尔水道桥,阿尔勒的古罗马竞技场、剧场遗址,等等;有些不会产生直接的视觉冲击,比如政治、法律、史学、文学、语言等,但这部分往往更能抵达西方文明灵魂深处,对西方价值观具有奠基性和根本性的意义,由此,其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有关古罗马的著作西方大学生都会去阅读。
罗马遗产这个视角,可以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西方世界。如果我们再由此去思考持续了40多年的冷战,回味冷战中发生的那些故事,思考当今国际上的一些博弈、斗争,可能会有新的收获。
![]()
位于法国南部的加尔水道桥是古罗马遗迹,也是5欧元纸币背面古桥图案的原型。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混血”西班牙,太有个性
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旅行是2025年4月下旬从巴塞罗那开始的,顺时针绕伊比利亚半岛转了半个月。我到达了半岛南端的英属直布罗陀,遗憾的是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无法看见直布罗陀海峡对岸的非洲大陆。
历史上,来自北非、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对伊比利亚半岛有着重要影响。从公元711年摩尔人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踏上伊比利亚半岛开始,到1492年半岛南部的格拉纳达被收复、摩尔人被逐出西班牙,伊斯兰征服者统治伊比利亚半岛将近800年——从最初的全面统治到后来的部分统治。这800年里,摩尔风格的建筑、伊斯兰的文化在伊比利亚半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对后来的西班牙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
阿尔罕布拉宫又称红堡,是西班牙格拉纳达的伊斯兰宫殿建筑群,位于地势险要的山上,建于13—14世纪摩尔人统治时期,因外围红石砌筑的围墙得名。
我们参观游览了建在格拉纳达山上的阿尔罕布拉宫(阿拉伯语意为“红堡”),这个景区常年游客爆满,外国游客进入景区时必须出示护照。阿尔罕布拉宫是历史上摩尔人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王宫,是摩尔人留在伊比利亚半岛所有古迹中的精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人用“红墙上的光影诗篇”“文明的交响乐章”等词句来赞美阿尔罕布拉宫,创作于1896年的古典吉他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被誉为“名曲中的名曲”。1492年,伊莎贝拉女王收复格拉纳达后在阿尔罕布拉宫第一次接见了哥伦布,资助了其航行计划,同年哥伦布率领船队到达了美洲。在西班牙南部古城科尔多瓦,有一座壮观的大清真寺,里面竟然套着一座天主教教堂,穆斯林和天主教徒可以同时在这里进行宗教活动,世上罕见。
![]()
阿尔罕布拉宫著名的狮子庭院,四周环绕着124根大理石圆柱撑起的回廊,室内布满色彩鲜艳的阿拉伯风格
有人说西班牙的一大特点就是“混血”,在西班牙旅行后我很认同这个说法,在人的体貌特征、建筑(特别是宗教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饰、音乐、舞蹈等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这种“混血”特质。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西班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在西班牙的东南部地区每年还会举办“摩尔人和基督徒节”的庆祝活动。在地理位置上西非、北非地区与西班牙邻近,近些年来自非洲的非法移民大量涌入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虽然给这些国家提供了所需的低端劳动力,但给其社会治理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西班牙人对这些移民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这也导致了西班牙社会一定程度上的撕裂,政治、经济、舆论、情感等各方面压力纷纷袭来。然而剪不断理还乱,非法移民问题太棘手了。
![]()
放平心态,不必处处作比较
开启旅游前总要做做攻略,一两年来我也读了一些相关文章,刷了不少视频。在这些文章和视频中,或在其评论区,不少国人很喜欢将在不同国家的见闻作对比,然后得出哪个更可取之类的结论。
在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外排队等待进馆参观时,我们请的中文讲解员说了这样几句话:“一会儿我们要参观的内容,无论你是否感兴趣、是否欣赏、是否赞同,请大家都予以尊重。了解一下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些内容对很多人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些人所在的国家在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我们是要与他们打交道的。”
扫描二维码 ,订阅最新一期世界博览杂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