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
当杭州学生在春假里创作AI电子绘本,佛山家长为5天假期的托管服务松了口气,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全省推行春秋假的省份。这场始于2004年的教育假期改革,如今已从试点星火渐成燎原之势。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延伸,更是对教育规律、家庭需求与社会消费的深度呼应。然而,学生放假、家长上班的现实困境、教学进度与假期安排的平衡难题,仍在考验着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春秋假如何从纸上福利变成民生实惠,需要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破局。
1
政策演进
从“农忙假”到“素质假”
春秋假的时代新内涵
早年的春秋假是为了让农村孩子回家帮忙农活,如今则是为了让所有孩子走出课堂。这种转变背后,是教育理念从知识灌输向全面发展的深刻转型。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首次提出探索中小学春秋假,2025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与九部门文件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春秋假已从可选动作升级为政策导向。
从政策设计来看,其核心逻辑呈现三大维度。
教育维度上,在总教学时长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模块化教学”“弹性进度”,为学生争取实践时间。杭州蒋筑英学校的春托班中,校外科技辅导员带孩子创作AI绘本,正是“假期即课堂”的生动实践。
经济维度上,春秋假有效分流寒暑假旅游高峰,催生亲子研学、非遗体验等“教育型消费”。
民生维度上,政策明确结合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试图破解“家长无假陪娃”的痛点,江苏提出将“五一”“国庆”前3天设为春秋假,正是对家庭需求的精准回应。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曹文泽所言:“春秋假不是简单的假期拆分,而是一项系统性育人工程。”它考验的不仅是学校的课程调整能力,更是政府统筹公共服务、企业落实休假制度的综合实力。
2
地方实践
差异化探索背后的“破题智慧”
全国多地的试点经验,为春秋假落地提供了多元样本。这些实践的核心亮点,在于不搞“一刀切”,而是结合地域特点、学段差异灵活设计,形成可复制的地方方案。
1.错峰放假是多地的共同选择
浙江11个地级市全部推行春秋假,但秋假时间分散在11月不同时段:宁波定在11月12-14日,衢州安排在11月19-21日,避免全省学生集中出行;湖北恩施则将春假与清明节相连,秋假与周末衔接,形成“3+2”连休模式,既方便家庭安排,又缓解交通压力。这种“省级统筹、市级微调”的模式,有效平衡了政策统一性与地方灵活性。
2.托管服务成为破解“看护焦虑”的关键
杭州早在2025年就推出免费春假托管,学校组织文艺、体育、科技类活动,临平区第一小学的托管班甚至引入非遗传承人教学;成都明确支持学校结合研学活动提供托管,佛山则以“片区或教育集团”为单位设托管点,且不收取托管服务费。这些做法不仅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更让假期成为素质教育的延伸课堂。
3.城乡适配体现政策温度
针对农村学生与留守儿童,湖北利川要求学校拟定春假综合实践计划,组织农耕体验、乡村调研等活动;河南在政策中特别提出“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避免因资源差异导致新的教育不均衡。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所说:“好的假期政策,要让农村孩子也能在假期里‘见世面’,而不是‘放野羊’。”
3
现实挑战
春秋假落地的“三重矛盾”
尽管试点成效显著,但春秋假全面推行仍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这些矛盾并非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教育体系、就业环境与社会服务协同不足的集中体现。
矛盾一:家长休假与学生放假的“时间差”
佛山教育局的调研显示,72%的双职工家长表示“无法在春秋假陪娃”,即便有托管服务,部分家长仍担心孩子没人接、活动没人陪。全国人大代表庞永辉的观察更为尖锐:“如果企业不落实带薪休假,春秋假对很多家庭来说就是‘甜蜜的负担’——孩子放假在家玩手机,家长上班还得操心安全。”这种矛盾的本质,是学生假期制度与职工休假制度的“不同步”,需要劳动部门与教育部门协同推动。
矛盾二:教学进度与假期安排的“平衡难”
部分学校尤其是毕业班教师担忧,缩短寒暑假、增设春秋假会压缩复习时间。浙江某初中班主任坦言:“初三春季学期本就紧张,再放3天春假,可能要靠周末补课才能完成进度。”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课程体系的“刚性”与假期的“弹性”不匹配,需要教育部门优化课程设置,比如将部分实践课程与春秋假结合,避免假期成为补课的借口。
矛盾三:商业逐利与教育本质的“方向偏”
随着春秋假带动旅游消费,部分研学机构推出“高价研学团”,甚至出现“打卡式旅游”“变相补课”等现象。这提醒我们,春秋假的初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若任由商业资本过度介入,可能背离政策初衷,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研学机构、兴趣班的规范。
4
破局路径
构建“四位一体”的支持体系
让春秋假真正假有所获、假有所乐,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单打独斗”,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构建“政策保障、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生态体系。
1.政府要做“统筹者”,打通政策壁垒
一方面,推动带薪休假制度落实,将企业执行情况纳入劳动监察,鼓励“亲子假”“弹性休假”;另一方面,设立春秋假专项基金,支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同时统筹交通、文旅部门:比如增开“研学专线”,延长博物馆、科技馆开放时间,像浙江那样打造“假期教育资源地图”,方便家庭获取优质活动信息。
2.学校要做“引导者”,让假期更有教育价值
家长要避免将春秋假变成无规划的假期,而是结合学段特点设计活动:小学可组织自然观察、手工创作,中学可开展社会调研、职业体验;同时,建立假期实践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活动成果、体验收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杜绝假期变相补课。正如杭州市教育局总督学孔永国所说:“学校的责任不是‘放了假就不管’,而是帮孩子‘把假期过出意义’。”
3.家庭要做“陪伴者”,树立科学育人观
家长需跳出“假期=补课”的误区,即便不能全程陪娃,也可通过“睡前聊天”了解孩子的假期收获,或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小任务”——比如记录春天气象、制作秋季节气手账。对于留守儿童,可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云端实践”,让亲情不因距离缺席。
4.社会要做“服务者”,提供多元资源支持
博物馆、少年宫、社区要免费开放场地,推出适合学生的展览、讲座;旅游企业可开发“平价研学路线”,避免过度商业化;公益组织可组织假期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服务。只有全社会形成支持假期、服务假期的氛围,春秋假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会安心的民生工程。
从杭州的21年试点,到浙江的全省推行,春秋假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践行,也是对“以人为本”民生政策的深化。它不仅是一个假期制度的调整,更是对教育规律、家庭需求与社会协同的重新思考——当政策能让孩子在春天里“闻花香、学农耕”,在秋天里“观落叶、悟自然”,当家长能放心地让孩子在假期里长见识、强能力,这样的春秋假,才真正“放”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扫码报名!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科研能力、论文撰写与成果发表专题研修)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