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黄埔前夜:孙中山为何向中共伸手?

0
分享至



1924年1月,广州国民党“一大”会场的掌声中,孙中山亲手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写入党纲,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场跨越意识形态的合作,并非偶然的政治联姻,而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革命绝境中,为突破生存困局、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从屡次革命失败到转向苏俄与中共,这一过程交织着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外部援助的缺失与降临,最终促成了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性握手。

国民党的联共抉择,首先源于自身革命道路的彻底受挫。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以来,孙中山始终以“推翻帝制、统一中国”为目标,先后发动十次反清起义,即便辛亥革命推翻清廷,最终却因袁世凯篡权而功败垂成。此后的护法运动更暴露了国民党的致命短板:1917年孙中山依托滇桂军阀建立军政府,却因军阀“假护法之名谋私利”而被迫辞职;

1921年组建广州政府准备北伐,核心部将陈炯明却于次年6月公然叛变,炮轰总统府,险些置其于死地 。连续的失败让孙中山清醒认识到,依赖旧军阀、缺乏群众基础的革命模式早已走到尽头——此时的国民党虽有“革命党”之名,实则组织松散、成分混杂,“党员多为官僚政客与投机分子,工农群众几无涉足”,根本无力承担起民族革命的重任。



西方列强的长期冷漠,则彻底断绝了孙中山寻求欧美援助的幻想。孙中山早年始终信奉“西方民主模式”,将革命希望寄托于欧美列强的支持。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专程赴欧美游说,请求美国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借款100万英镑,却遭国务卿诺克斯拒绝,英国也以“保持中立”为由拒绝对其援助。

1921年广州政府成立后,他致电美国总统哈定请求合作,仍未得到回应;甚至为争取粤海关关余拨付,还遭到列强联合抵制,款项被强行划归北洋政府。更令其寒心的是,列强始终扶 持北洋军阀作为侵华代理人,对真正追求民族独立的国民党百般打压。多次碰壁后,孙中山终于认清:“帝国主义列强只为瓜分中国利益,绝不愿见中国有真正独立的革命政府” ,这让他不得不放弃“向西看”的执念,转而寻找新的国际盟友。



苏俄的主动示好与实际援助,为国民党提供了突破困局的外部支撑。与西方列强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多次向中国释放善意:1919年和1920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主动废除帝俄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这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尚属首次。1923年1月,苏俄特使越飞与孙中山举行六天会谈,共同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明确表示“苏俄将以道义与物质援助中国革命”,随后即提供近200万墨西哥元的财政援助,并派遣军事顾问团来华 。

对亟需资金与军事支持的孙中山而言,这种“雪中送炭”式的援助无疑极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苏俄的革命经验让他看到希望——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严密组织+革命军队”的模式取得胜利,恰好击中了国民党“组织松散、无嫡系军队”的痛点,这促使孙中山下定决心“以俄为师”。

共产国际的穿针引线,成为促成国共合作的关键纽带。1920年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提出民族殖民地理论,明确主张“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反帝联盟”,为国共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专程赴桂林会晤孙中山,提出两项关键建议:一是改组国民党,吸纳工农群众扩大基础;二是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武装核心,这些建议正合孙中山心意,当即得到采纳。

针对中共最初“反对党内合作”的态度,共产国际于1922年7月明确指令:“国民党是中国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团,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实现合作”。在共产国际的协调下,中共于1923年6月召开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组织独立性” ,为国共合作扫清了内部障碍。



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价值,更让孙中山看到了激活革命力量的希望。尽管中共成立初期仅有百余名党员,但其展现出的组织能力与群众动员力却令孙中山耳目一新。中共成立后即深入工人运动,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斗争,在工农群体中积累了深厚影响力,这正是国民党长期缺失的“群众根基”。

孙中山曾直言:“国民党在工农中毫无号召力,而共产党人能深入民间,这正是革命所必需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双方在反帝反军阀的目标上高度一致——中共二大提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纲领,与孙中山的民族革命诉求不谋而合。在他看来,吸纳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既能借助其组织经验改组政党,又能通过其动员工农扩大革命基础,堪称“借新血活旧体”的良策。

1923年10月,苏联代表鲍罗廷抵达广州,协助孙中山推进国民党改组:起草新党纲党章、建立地方党部、筹备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确立为基本政策,李大钊、谭平山等共产党员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等入选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同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苏联提供武器装备与教官,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国共两党共同培养出大批革命军事骨干。至此,国共合作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国民党也完成了从“旧式革命党”到“新式革命政党”的蜕变。

这场合作的本质,是孙中山在革命绝境中对“民族独立”目标的执着坚守。他曾对反对联共的国民党元老强硬表态:“你们不赞成改组,可以退出国民党;若解散国民党,我个人可以加入共产党”。这种决心背后,是对革命现实的清醒认知:唯有联合苏俄的援助、借助中共的力量、发动工农群众,才能摆脱军阀操控、打破列强封锁。正如毛泽东所言:“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他欢迎十月革命,欢迎俄国人的帮助,欢迎中国共产党和他合作” 。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在国共两党携手下,广东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北伐战争势如破竹,不到两年便击溃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势力,将革命火焰燃遍大半个中国。尽管后来合作因蒋介石、汪精卫叛变而破裂,但这场合作所奠定的革命基础、积累的斗争经验,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后续进程。

回望这段历史,国民党与中共的合作绝非“权宜之计”,而是民族危机下的必然抉择。孙中山以“天下为公”的胸襟,突破意识形态壁垒,为追求民族独立寻求一切可能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祁州校尉 incentive-icons
祁州校尉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当自强。
501文章数 3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