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某个具体病证的辨证选药,是中成药合理使用的关键内容。西学中的精髓,可能就在这个问题的答案里。好久都没有写这种文章了,今天再来写一篇。
本次我们选择的是一种症状,叫做痰粘难咳。
这种症状呢,可能出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后期,作为咳嗽的一种表现。也可能出现在平时的生活中,作为慢性咽炎和慢阻肺的一种表现。
![]()
痰粘难咳(AI制图)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症状,怎样选用中药治疗这种症状呢?今天,让我们从汤液经法图的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讨论病因病机。
痰粘难咳的病因病机,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粘”这个字。
痰粘,说明有痰,有痰就有湿,痰从湿来,这是湿的成分。同时呢,这又不是单纯的水湿,单纯的水湿是滋润的,而这是干粘的,所以,这就又表现出燥。两个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最终的病因病机,叫做湿邪挟燥,叫做燥邪挟湿,叫做燥湿相兼。
简单地说,这就是将外感六淫里面的2个属性,燥和湿,叠加在一起形成的。我们之前就说过,外感六淫,任何两个都可以叠加在一起来致病,风和热,风和寒,暑和湿,燥和湿,都可以。
只不过,湿邪和燥邪属于近乎反向的两种邪气,很多时候有种“水火不容”的感觉。但是呢,这只是一种感觉,真实的情况是,反向邪气,一样可以叠加,形成复杂邪气组合。
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看看现在所处阶段的六气特点,就明白了。2025年10月13日,乙巳年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阴湿土。大家看,这段时间的主气和客气,恰好一个是燥,一个是湿。同时呢,今年的岁运是金不足,又是燥。所以,燥湿相兼的环境,容易带来燥湿相兼的疾病。
所以,大家只要记住痰的状态,就很容易来判断邪气的属性。痰黄是热邪,痰白是寒邪,痰多是湿邪,干咳无痰是燥邪。痰粘难咳呢,燥湿相兼。
好,明白了燥湿相兼的病因病机,治疗起来就容易了。
![]()
2025年10月13日的运气环境(图源大家中医)
第二步,我们讨论治则治法。
根据汤液经法图,燥邪配属肺金,酸味最能补肺润燥,麦冬、石膏、桑叶、五味子是也。湿邪配属脾土,而辛味最能泻脾祛湿,半夏、砂仁、陈皮、生姜是也。所以,治疗燥湿相兼的痰粘难咳,就是把这两类中药配伍起来,即酸辛配伍治之。
当然啦,目前市面上的中成药,基本上都不是严格按照汤液经法图进行组方的,而是古方加减和临床经验为主的组方思路,所以,配伍都比较复杂,不能保证组方只有酸味和辛味。但是呢,只要是酸味和辛味作为主导药味,酸味和辛味几乎等势等量配伍,就可以作为候选品种。
然后呢,我们就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去寻找中成药了。
![]()
汤液经法图(小金药师制图)
第三步,我们寻找符合这个组方特点的中成药。
比如说,复方鲜竹沥液。
复方鲜竹沥液的组方是鲜竹沥、鱼腥草、生半夏、生姜、枇杷叶、桔梗、薄荷素油。其中,两个成分最重要。第一个是鲜竹沥,因为这是一个鲜药,而且出现在产品名称里,所以,鲜竹沥很重要。还有一个是生半夏,因为它是这个药里唯一的毒性中药,药性强,作用突出。
鲜竹沥是什么?淡竹的鲜竹竿火烤后的液体,清热化痰,凉血除烦。虽然现在的药材标准一般记载其为甘味,虽然现在的功效记载也没有养阴。但实际上,鲜竹沥是一个酸味药。它的清热,是养阴清热。它的除烦,是收敛除烦。它治疗失音不语,是润燥利咽。它治疗小儿惊痫,是收心定惊。
竹沥做成鲜药,变成液体,不就是为了滋润养阴吗?鲜地黄、鲜芦根,凡是做成鲜药的品种,在功效上基本都是为了养阴生津,这就是中药的性状与功效的关联性,自古如是。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就想想竹子和竹林,是不是总给人一种萧瑟、清冷、尖锐、肃杀的感觉?孤独的武侠、落魄的文人、削尖的武器,这都是啥?对!都是秋金的象。
味酸皆属金,金就是酸,酸就是金。这不是玄学,也不是瞎猜,这是中华文化留下来的遗迹,中医起源于中华文明,小说故事也起源于中华文明,他们一定有联系。只不过,现代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这一切,忽视了这一切。
鲜竹沥是酸味药,而半夏是典型的辛味药,准确地说,是辛咸兼有的中药。这两个药的组合,就是一酸一辛,就适合痰粘难咳。
所以,复方鲜竹沥液的说明书适应症写着,“痰黄粘稠”。
![]()
竹林与孤独剑客(AI制图)
又比如说,二母宁嗽丸。
二母宁嗽丸组方是川贝母、知母、石膏、炒栀子、黄芩、蜜桑白皮、茯苓、炒瓜蒌子、陈皮、麸炒枳实、炙甘草、五味子。二母宁嗽丸的二母,知母酸咸,川贝母酸咸,再加上石膏和五味子,这就是酸味药。
二母宁嗽丸的辛味药呢,主要是陈皮、枳实,看起来并不多。但是,从汤液经法图角度看,辛味药最能祛湿,但并非仅有辛味药能祛湿,除此之外,甘味药和苦味药也能祛湿。其中,甘味补脾祛湿,茯苓、甘草是也,苦味药燥脾祛湿,黄芩、栀子是也。这样的组方,依然也是燥湿同治,润燥的同时能祛痰湿。
所以,二母宁嗽丸的说明书适应症,清楚写着“痰黄不宜咳出”。
再比如说,止咳橘红丸。
止咳橘红丸的组方是化橘红、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炒紫苏子、炒苦杏仁、紫菀、款冬花、麦冬、瓜蒌皮、知母、桔梗、地黄、石膏。这次我不说了,大家自己看,以紫菀和款冬花为界限,前面的药是不是以辛甘味祛痰燥湿为主?后面的药是不是以酸苦味养阴润燥为主?
所以,止咳橘红丸的说明书,也写着“痰少而质粘,不易咯出”。
所以,大道至简,英雄所见略同。按照汤液经法图来组方用药,不敢说效如桴鼓,至少,值得信任。
![]()
品种展示(图源网络)
最后,两个说明。
第一,在痰粘难咳的讲解中,我们并没有区分寒性与热性。为什么呢?因为酸味自带凉性,辛味自带温性,这类组方大概率,是寒热并用的。当然,肯定也有偏寒偏热的区别。二母宁嗽丸偏清热,而复方鲜竹沥液和止嗽定喘丸,个人意见,偏中和。
第二,不是只有这3个中成药治疗痰粘难咳,相同组方的其他剂型(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等)、或符合前述组方思路的其他中成药,同样可以。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