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冬,李又兰和项英结了婚,这婚礼没什么排场,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就只有战火里的几句誓言,还有两人心里共同的信仰。
项英那时候是新四军副军长,在部队里威望很高,将士们都服他。
在那个年代,能在战火里定终身,本身就带着股子不容易,谁都以为这俩人能一起走得久点,没成想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三个月。
![]()
1941年1月出了“皖南事变”,新四军被国民党军队伏击,损失特别大。
项英在突围的时候,被叛徒刘厚忠给害了,那时候他才41岁。李又兰听到消息,心里肯定是崩了的,但她没垮掉。
换作一般人,可能早就被这种打击压得站不起来了,可李又兰不是,她把难过咽下去,转头就回了工作岗位,接着为抗战做事。
这份韧劲儿,我觉得不是随便谁都能有的,这背后藏着的是她对革命的执念,也是对项英的一种告慰。
![]()
从实业家千金到革命骨干,父亲的基因早埋下
李又兰能有这样的性子,跟她家里的影响脱不了关系,她1919年出生在浙江宁波镇海,父亲李善祥是搞实业的,还被叫做“中国苹果之父”。
那时候的富家小姐,大多还在深宅大院里学针线、读诗书,李又兰却从小跟着父亲见了不少“家国大事”。
她爸不光办实业,抗战一爆发,还带着家人搞抗日救亡,这种家国情怀,早就刻在李又兰心里了。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18岁的李又兰直接放弃了家里的好日子,加入了战地服务团,往抗日前线跑。
她会速记,还能把文书工作做得特别利索,没多久就在新四军里站稳了脚,成了部队里缺不了的文职骨干。
本来想,一个从小没吃过苦的小姐,到了前线可能会不适应,可后来发现,她不光适应了,还把活儿干得比不少男同志都好。
这哪是娇生惯养的千金,分明就是个能扛事的革命战士,李又兰在革命路上一直没停,失去项英后,她也没停下脚步。
![]()
直到1942年的一次会议,她遇到了张爱萍,那时候李又兰是会议的速记员,张爱萍是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的旅长。
张爱萍见了她之后,就动了心,接着就开始追求她。
一开始李又兰是犹豫的,一方面是自己身份敏感,另一方面心里的伤还没好透。
可张爱萍没放弃,一直用真心待她、关心她。
时间长了,李又兰也慢慢被打动了,两人在1942年8月8日结了婚。
![]()
我觉得张爱萍的坚持特别难得,他没因为李又兰是“烈士遗孀”就有所顾忌,反而更懂她的不易,这种真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比什么都珍贵。
养三个儿子成栋梁,家风才是最好的教育
婚后的李又兰,一边支持张爱萍的革命事业,一边把家里照顾得妥妥帖帖,还生了三子一女,分别是张翔、张胜、张品和张兰。
她没把教育孩子当成“任务”,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做榜样,后来张爱萍被错误关押的时候,李又兰也没撒手不管,到处奔走为他申冤。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况不少,可李又兰始终没离开,这份情义,不光是对张爱萍的爱,更是对彼此信仰的信任。
![]()
再看她的三个儿子,个个都成了栋梁,长子张翔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当了第二炮兵副司令员,还是中将军衔,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做了不少贡献。
次子张胜当过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后来还成了军事作家,写的《从战争中走来》,把张爱萍的戎马生涯记了下来,影响特别大;三子张品在国防工办的公司当副总,还是大校军衔,一直默默搞国防科技。
![]()
很显然,这三个儿子能这么有出息,不是光靠自己努力就行的。
李又兰的教育太关键了,她没整天对着孩子讲大道理,而是把革命精神、家国情怀揉进了日常里。
比如吃饭的时候讲点革命故事,做事的时候要求孩子认真负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家风,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
2000年代的时候,李又兰在北京安详地走了,享年80多岁。
现在知道她的人可能不多,但她的故事不该被忘记,她这一辈子,从富家小姐变成革命战士,从烈士遗孀变成将军夫人,再到三个栋梁之材的母亲,每一个角色都被她诠释得特别好。
毫无疑问,李又兰不是靠“谁的妻子”“谁的母亲”这些标签活的,她自己就是个独立、坚韧的女性。
![]()
她的人生,是中国近现代女性奋斗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家国兴亡,匹夫有责”最好的诠释。
现在我们讲起革命先辈,大多会想到冲锋陷阵的将军,可像李又兰这样在背后坚守、奉献的女性,同样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