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68岁,隔壁邻居都知道他身体硬朗,走路带风,下雨天还能坚持散步到公园,偶尔赶上同龄人感冒发烧,王大爷却“攻无不克”。有一天,三楼的李叔在楼道里笑着说:“老王,你是不是有什么长寿秘诀啊?
我怎么看你总比我精神!”王大爷摇摇头,笑道:“秘诀哪有,平时就那点小习惯罢了。”旁边的几个老兄弟疑惑不已:究竟啥样的习惯,能让老王如此“扛造”?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长寿男人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些看似“普通”的好爱好。但这些习惯,并不是人人都能坚持。
![]()
正如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专家指出:“日常小事,才是决定健康寿命的大事。”那么,哪些爱好被科学证实,与长寿关系密切?你有没有已经占了几个?尤其是第3个,很多人往往会忽略——难怪为什么有人退休后反而越活越健康、越活越灿烂。
“兴趣广泛”在养老院里经常被护士称作“长寿基因”。其实,这背后有扎实的医学依据。哈佛大学进行的历时10年、涉及1.2万名中老年男性的健康追踪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生活爱好的人,患慢性病风险比无爱好者低18.7%。
不仅如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也曾多次强调:“保持正向、规律的生活兴趣,有明显延缓衰老的效果。”
![]()
为什么会这样?道理其实很简单。首先,兴趣爱好让人保持社交活力。比如打太极、晨练、合唱团等活动,可以增强心肺耐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间接改善血压、血脂指标。培养兴趣让大脑常“开机”。
数据显示,参与棋类、书法等认知活动的老人,患认知障碍症的风险下降15.4%。当然,还有情绪因素,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分析发现:经常参与兴趣小组的老人,焦虑抑郁症状明显更轻,表现为睡眠质量高、免疫力强。
当然,如果今后规范生活、培养兴趣,有多大可能性让身体变好?很多医生给出的答案都是:爱好虽不能完全抵消慢性病风险,但确实能延缓衰老,减少多种疾病的发生概率。
![]()
假如你在生活中养成部分长寿爱好,不出两三个月,就可能出现以下几项积极变化,且背后都有权威数据支撑。
睡眠质量改善,失眠天数减少12天/月:
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随访数据显示,有定期运动、积极参加兴趣班的男性,入睡困难发生率下降21.3%,平均每月失眠天数减少约12天。原因是活动带来身心放松,更易入眠。
心脑血管风险大幅下降:《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坚持晨走、太极等温和运动的老人,心梗复发风险降低22.7%,血压也更加平稳,高血压大爆发风险下降14.8%。
情绪稳定,不易焦虑抑郁:
中国疾控中心团队调研显示,保持社交和兴趣活动的人群,焦虑抑郁症状评分比对照组低17.6%。尤其是在退休前后,拥有丰富爱好的老人,适应期显著缩短,家庭和睦感提升。
![]()
大脑“越用越灵”,记忆力提高17.2%: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结果表明,喜欢下棋、阅读、书法等认知锻炼爱好的男性,认知功能测试得分比无兴趣组高出17.2%,老年痴呆发病率下降12%。
骨骼肌肉健康指标提升:
北京市体科所针对600名老年男性的调研发现,有规律的兴趣锻炼(如广场舞、太极、书法、园艺)参与者,两年后骨密度上升11.5%,摔倒骨折比例降低9.2%。
免疫力增强,常见感冒发病率显著降低:
协和医学院健康数据追踪证明,有户外爱好、兴趣广泛的老人,冬季换季期间常见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13.6%,即使感染也多为轻症。
![]()
专家们根据长期随访,把“长寿体质”的6大典型爱好梳理如下——
运动养生类:比如每天慢走、打太极、晨练。建议每次30-60分钟,运动量以微出汗为宜。
书法和绘画:这种左右脑共同锻炼的活动可延缓大脑衰老,降低认知障碍风险。日常坚持15分钟也有益。
读书看报、益智类活动:如看书、下棋、填字游戏。每周安排2-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最佳。
![]()
园艺养花:照料花草既能活动筋骨,还能让内心得到放松。有条件者可在阳台种植、修剪。
乐器、唱歌:如吹笛子、学乐器、合唱团。有助于扩大肺活量,调节情绪。
规律社交聚会:朋友小聚、兴趣班。每周安排1-2次,主动参与社区、亲友聚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