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复兴岛有多火?伴随着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盛大启幕,这座“未来岛”正火爆出圈。仅“十一”黄金周期间,复兴岛船台公园入园人数超8.1万!
![]()
10月12日,2025年第三期SEA-Hi!论坛来到复兴岛,与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携手,以“复兴未来”为主题,围绕“科技、空间、艺术”,探复兴岛、议未来城。
作为自然资源部与上海市政府的合作项目,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体育局、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量子城市 复兴未来”为主题,主展区落地杨浦区复兴岛船台公园片区,并联动全市16个分展区,共同呈现一场全民参与、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城市“嘉年华”。
SEA-Hi!论坛意为“思想的海洋,空间的艺术”,是分享经济时代上海打造的一个汇聚社会智慧、助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创新型开放式平台。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于2015年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自启幕以来,已成功举办31期。
![]()
在本期活动现场,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华先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袁烽、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沈璐、艺术家Tango(高幼军)、灵伴智能副总裁周宇艳五位嘉宾汇聚一堂,从人工智能、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文化艺术等多领域跨界对话,共论如何通过有机更新路径,建设具有全球显示度和科创味道的“未来岛”。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知名主持人秦畅主持。
![]()
空间新境·元生命城市
华先胜
——同济大学工程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
当智慧城市建设陷入“古德哈特陷阱”——智能、效率、低碳、GDP等指标成为优化目标时,反而偏离了提升人民生命质量的初心。为此,我们提出“元生命城市”新范式:其“体”是以全模态时空大模型为核心的城市智慧生命体,实现全域感知、超级融合和自主进化;其“相”是依托万物互联和智能驱动的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数实融合系统,为城市管理、产业发展和公众生活提供可视化交互和推演平台;其“用”表现为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体实现“城市即服务”,核心在于解放而非替代人类,让市民将精力投入更具价值的创造性活动。这一技术架构将最终指向“共生智能”的更高形态,致力于构建人机协同、共同进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为“复兴未来·空间新境”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愿景和技术路径。我们站在复兴岛,不仅是为了复兴一片土地,更是要复兴一种关于城市未来的根本设想。
![]()
城市的氛围组
Tango(高幼军)
——艺术家
人们赋予建筑生命,建筑也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让两者产生新的连接活力?答案藏在公共艺术里——它正是人与建筑乃至人与城市之间关系的调节者。当艺术介入城市更新,其价值远不止物理空间层面的提升,更在于重塑人心与场所的情感联结。从自身艺术实践案例出发,探索不同场域如何用艺术参与其中,并通过焕新场域让更多人来到此处,是极具意义的事。例如,复兴岛上的作品《猫的叠加态》,通过巨型猫咪气膜与AR互动装置结合,将工业遗址与科幻场景融合,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保留了城市工业遗存风貌,还赋予其未来感。建筑与艺术的共同协作,正使得人与城市产生新的连接。展望未来,若艺术家、科学家、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都各展其长,用艺术家的创意、科学家的严谨、规划师与建筑师的专业,共同优化环境与空间,定能更好地调和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打造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量子城市的叠加态。
![]()
“可想即可造”——AIGC驱动具身机器人建造
袁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空间的复兴,无关新旧,核心在于是否蕴含创造力,能否为人们的奋斗、梦想与事业,搭建起更广阔的舞台。在我心中,复兴岛就该是这样的地方——它不仅是年轻人、创业者,更是无数科技工作者追逐梦想的起点,也是他们扎根成长的锚点。
我带领同济大学团队在复兴岛上,打造了一个“可想即可造”的实验场——上海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们聚焦AIGC设计驱动机器人建造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在硬件上,研发了大型机器人装备、移动机器人装备、大尺度打印等研发平台;软件上,同步研发了程序开发与全流程垂域模型的训练。借助柔性模块化建造原型的研发,我们将复兴岛上的废弃厂房空间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创新空间。目前,已有不少在复兴岛实验室里诞生的智能建造,成功走向了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等国际舞台。
展望未来,复兴岛绝不仅仅是供人游览休闲的场所。我们希望,它将成为产教融合试验场,成为推动科技、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动力平台,构建起未来数字化原型工厂的创造体系,最终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
AI+AR视野下的复兴岛未来式
周宇艳
——灵伴智能副总裁
从2014年公司成立,到推出智能音箱、工业AR头环,再到今天像普通眼镜一样轻便的Rokid AR眼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一个方向:让人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更自然,更简单,更平等。而过去几年的技术爆发,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的20年,有两件事将彻底改变人类世界:一个是AI,一个就是AR。为什么是它们?AI,是内在的理解和感知;AR,是外在的展现和交互。它们在一起,才是一件完整的事。就像大脑与眼睛,一个思考,一个看见。我们公司自成立以来做了很多场景的落地:在博物馆,AI+AR致力于让文物活过来;在数字工厂,AI+AR致力于让每一个员工成为超级工人;在医疗领域,AI+AR致力于推动专业眼健康诊疗轻量化。
建筑设计师用线条和模型构筑了城市的骨骼与肌肉,而我们,正致力于用AR与AI为城市注入感知与交互的神经末梢。复兴岛,这片曾经的“战略留白”,正在谱写它的新篇章。它告诉我们,未来的城市,将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森林,而是一个能感知、会思考、可互动、有温度的生命体。
![]()
复兴岛的复兴时刻
沈璐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
放眼上海,甚至放眼全球,以“复兴”命名的空间和地区并不多。而复兴岛恰恰就是这不多的空间之一。文艺复兴真正复兴的不仅仅是文化和艺术,而是人的生活,它使更多“人”真正成为城市日常生活的主角。复兴岛这座曾经的战略留白区域,在“量子城市”来临的时刻,将承担起怎样的历史使命,并成长为怎样的重要战略空间?
从无到有,复兴岛的填筑花费了将近十年;从留白到喧嚣,复兴岛同样花了将近十年时间。展望未来,复兴岛的复兴值得期待,大型活动触发城市更新只是“复兴”前奏,“复兴时刻”滨水地区环境优化和全岛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是“复兴”的坚实基础,量子城市功能体的落地将成为未来“三岛”(“数字智能岛、设计艺术岛、人民城市岛”)理念落地的关键,而“三师”联创也将成为城市更新上海范式的“复兴”。
![]()
在圆桌互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在城市中的应用及其对规划建设行业的趋势影响、“量子城市”带来创新创业的可能性、场景营造对空间品质提升的价值等议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活动现场,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徐明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朱丽芳为本期演讲嘉宾颁发SEA-Hi!论坛“纪念砖”,期待嘉宾共同关注城市有机更新、共同“砌筑”未来美好城市。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纪委书记刘庆祥、副院长蔡秀武,上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处室、杨浦区委宣传部、杨浦区规划资源局、杨浦滨江集团相关领导及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大学的师生等与会。
复兴岛是黄浦江上的唯一内陆岛,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自去年12月13日正式启动“复兴岛空间智能创新实验基地建设”以来,在“量子城市”框架下,曾经的“留白岛”,正以有机更新为路径谋划转型发展。未来的复兴岛也将在积极培育“数字智能岛、设计艺术岛、人民城市岛”三大功能定位的进程中,逐步构建未来城市实验区和创新创业集聚区。
原标题:《从复兴岛到未来城!当SEA-Hi!遇到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栏目主编:周文吉 题图来源:被访对象提供 图片来源:被访对象提供
专题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李小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