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军事媒体什么时候开始替印度操心了?
《战区》、《军事观察》等多家美国军事媒体本周不约而同地发布了同一个话题:解放军攻击11隐形无人机已经成建制部署到西藏日喀则空军基地,距离中印边境只有100多公里。这些向来对中国军备发展保持"专业冷静"的美国媒体,这次用了一个相当直白的标题——"印军麻烦大了"。这种罕见的一致性背后,藏着什么样的信号?
![]()
引发热议的卫星图像来自西方商业卫星公司,拍摄时间集中在 2025 年 8 月至 9 月,10 月 11 日经《战区》网站首次公开。图像显示,攻击 - 11 被部署在日喀则机场新建的 7 号大型停机坪,该区域紧邻 3000 米长的辅助跑道,便于快速起飞响应。停机坪周边配套建设了专用维护棚,棚顶加装雷达信号屏蔽装置,地面铺设耐高温防滑涂层,显然是为隐形无人机量身打造的保障设施。
![]()
作为中国首款正式服役的飞翼布局隐形无人机,攻击 - 11 的性能参数通过部署行动进一步明晰。这款机长 10 米、翼展 14 米的装备,采用机头进气道与机身上方喷口设计,S 型进气道与隐身喷口处理使雷达反射截面仅 0.01 平方米,同时大幅抑制红外信号辐射。
其两个内置弹舱可携带 2 吨载荷,包括精确制导炸弹与电子战设备,6 小时续航能力支撑 1500 公里作战半径,足以覆盖中印边境实控线两侧纵深目标。更关键的是,卫星图像捕捉到攻击 - 11 与歼 - 20S 双座战机同场停放的画面,印证了美媒关于两者可实现 “有人 - 无人协同作战” 的研判 —— 歼 - 20S 后座飞行员可专注指挥攻击 - 11 执行前沿侦察、电子压制等高危任务。
![]()
日喀则机场的基础设施为攻击 - 11 提供了绝佳部署条件。这座拥有 5000 米主跑道的高原机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军民两用枢纽,常年部署歼 - 10、歼 - 16 及空警 - 500 等装备,近年来持续扩建的保障设施可满足多型无人机常态化运作需求。美媒分析指出,选择在此部署既是为利用高原环境开展实战测试,也是借助复杂地形检验印军雷达与防空系统的反应能力,实现 “拿敌练兵” 的双重目标。
![]()
美媒表态
10 月 11 日至 12 日,多家美媒的报道形成鲜明的双重叙事逻辑。在 “替印度发声” 层面,《战区》网站以 “印军麻烦大了” 为题,详细对比中印无人机实力差距:印军现役主力 “苍鹭” 无人机为非隐形设计,最大速度仅 220 公里 / 小时,且不具备精确打击能力,与攻击 - 11 的 600 公里 / 小时速度、隐形突防能力形成代差。文章特别强调,攻击 - 11 可凭借隐身优势充当 “踹门者”,在敌防区外摧毁防空系统,为后续战机开辟通道,而印军依赖的以色列制 “费尔康” 预警机难以有效探测这类目标。
![]()
转向 “自我焦虑” 维度,美媒的反思更为尖锐。《军事观察》杂志直接指出 “美军在隐形无人机领域已落后中国”,批评五角大楼的保守态度拖慢发展进程。报道梳理美军项目挫折:X-47B 舰载隐形无人机项目已终止,XQ-58A “女武神” 虽与攻击 - 11 同属 “忠诚僚机” 范畴,却仍处于小批量试装阶段,尚未形成建制化作战能力。
相比之下,攻击 - 11 历经十余年研发已正式服役,此次部署更是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飞翼布局隐形无人机实战部署的国家。
![]()
叙事转向背后,是美军对技术霸权松动的担忧。美媒引用美国国防部 2025 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数据称,解放军攻击 - 11 列装数量已超 50 架,而美军 XQ-58A 不足 20 架;在协同作战领域,攻击 - 11 与歼 - 20S 的 “人机组合” 已形成实战能力,美军类似项目则要到 2027 年才能落地。前空军情报官员戴维・德普图拉在受访时坦言,这种差距 “正在动摇美军空中优势的技术根基”。
![]()
仓促增防与长期短板的现实困境
美媒渲染的 “威胁”,印军已启动应急响应但难掩深层短板。10 月 12 日,印度《经济时报》援引军方消息称,已紧急向边境增派 13 套国产集成无人机探测与拦截系统,并拨款 198.2 亿卢比采购 “低空轻型雷达”,试图强化对隐形目标的监控能力。但印军内部也承认,这些装备对隐形目标的探测距离仅为常规目标的 1/3,且受高原复杂地形影响,实际作战效能会进一步打折扣。
![]()
长期来看,印军无人机装备存在结构性缺陷。其装备体系严重依赖进口,2024 年向美国采购的 30 架 MQ-9B “死神” 无人机尚未全部交付,且该机型同样不具备隐形能力;国产 “加塔克” 隐形无人机仍停留在原型机测试阶段,预计 2030 年前无法列装。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前负责人萨米尔・卡马特坦言,“在隐形无人机领域,印度与中国的技术差距至少有 8 年”。
![]()
更严峻的是侦察体系的天然短板。尽管印军高层曾宣称通过间谍卫星 “实时监控” 中方动向,但实际能力有限。目前印度在轨侦察卫星仅三四颗,对特定区域的侦察窗口每次仅 10 分钟左右,图像处理还需数小时乃至数天,且易受高原云雾天气影响。印军高层此前也承认,“至少需要 200 架无人机才能满足东北部边境侦察需求”,现有装备远不能覆盖所有盲区。
![]()
结语
美媒罕见的一致性发声,本质是多重战略意图的集中体现。最直接的考量是推动对印军售,《战区》在报道中多次暗示 “印度需要更多美国先进装备”,隐晦推销 F-35 战机与 MQ-9B 无人机的组合方案,试图借局势紧张扩大军火市场份额。这种 “制造焦虑 — 推销 solutions” 的模式,是美媒服务军工复合体的惯常手法。
![]()
更深层的目标是强化印美军事捆绑。通过渲染 “中国威胁”,美媒试图推动印度更深度融入其 “印太战略”,在中印边境形成对中国的牵制。美国国务院前南亚事务顾问阿什利・特利斯直言,“帮助印度提升军力是制衡中国的关键抓手”,美媒的集中报道正是为这一战略造势。
最后是借舆论施压五角大楼。美媒对美军项目的批评,实质是呼吁加大研发投入。10 月 12 日,美国空军部长弗兰克・肯德尔在国会听证会上回应称,已追加 5 亿美元预算用于 XQ-58A 改进,计划 2026 年前将列装数量提升至 100 架,这种政策调整与美媒的舆论攻势形成明显呼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