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西安连续降雨1个多月:遍地长蘑菇

0
分享至

西安连续降雨1个多月:遍地长蘑菇

雨浸长安月余:蘑菇遍地生,古塔蒙潮苔,气象成因与文物守护战

2025 年 10 月 13 日,西安终于迎来连绵降雨中的首个间歇。市民李女士在曲江池公园散步时,手机镜头记录下荒诞又惊心的一幕:草坪上、石板缝、树根旁冒出数十簇白色蘑菇,有的直径达 10 厘米;不远处的明城墙墙根,青绿色苔藓如地毯蔓延,连砖缝里都钻出细小野花;而作为城市地标的大雁塔,塔身被雨水浸透成深褐色,底层墙面隐约可见斑驳水印。这场始于 8 月 25 日的 “超长待机” 降雨,已持续 39 天,打破西安 1951 年以来秋季连续降雨纪录,将这座古都拖入 “潮湿模式” 的同时,也揭开了极端天气下文物保护与城市治理的深层考题。



一、全城 “返潮”:从街头奇景到文物警报

(一)地表 “冒菇”:诗意下的安全隐患

“小区地砖缝里全是小蘑菇,早上遛狗差点滑倒。” 家住未央区的王大爷在业主群发布的视频显示,潮湿的绿化带里,白色、褐色的野生蘑菇扎堆生长,部分居民带着孩子拍照打卡。但这份 “自然馈赠” 暗藏危机 —— 西安市农业农村局 10 月 12 日紧急发布预警,称连续降雨催生的野生蘑菇中,80% 可能含毒,其中致命白毒伞与可食用口蘑相似度极高。

记者在兴庆宫公园看到,园方已拉起黄色警戒线,工作人员手持长柄钳清理蘑菇,地面散落着刚摘除的菌体。“仅今天上午就清理了 200 多簇,主要集中在树荫下和草坪边缘。” 现场负责人张师傅介绍,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达 45%,加上 15-22℃的气温,恰好形成真菌爆发的 “温床”。市政部门同步在街头设置 120 块警示牌,提醒市民 “只观赏不采摘”。

(二)城墙披 “苔”:千年砖石的侵蚀危机

明城墙安定门段的景象更为震撼。土制夯土城墙表面布满厚约 2 厘米的青苔,雨水冲刷后汇成细流顺着墙缝下淌,部分砖体因长期潮湿出现酥碱粉化。“用手一摸就能蹭下碎末。” 城墙景区文物保护员刘杰指着墙根处的水渍说,他们每小时要巡查一次,记录青苔蔓延速度和砖体病害。

景区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目前已启动一级文物监测,重点监控 12 处明代原构城墙。“现代修缮的城墙用了防水砂浆,青苔较少;但明清遗留的夯土城墙吸水性强,最容易受侵蚀。” 据介绍,青苔根系会深入砖缝破坏结构,且潮湿环境可能诱发霉菌滋生,对城墙彩绘和砖体强度构成双重威胁。

(三)古塔蒙潮:大雁塔的 “老毛病” 再犯

大雁塔的受潮问题引发更广泛关注。13 日午后,记者在大慈恩寺看到,塔身一层西侧墙面出现明显水印,颜色较周围深出两个色阶,部分灰缝处有细微盐析结晶。“这是典型的雨水渗透痕迹。” 随行的古建保护工程师周磊解释,大雁塔为明代包砖结构,砖体孔隙率较高,长期降雨会导致水分渗入塔体内部。

陕西省文物局 2018 年的复函显示,大雁塔一层水印问题已存在多年,曾投入近 600 万元开展水环境监测,但成因始终未完全明确。“此次持续降雨可能让问题加剧。” 大慈恩寺工作人员回应称,文物保护部门已进场检测,重点排查塔基排水系统和砖体含水率,暂时未发现结构性安全隐患。



二、气象解码:提前 18 天的 “秋淋” 为何如此凶猛?

“这场降雨本质是极端秋淋天气,三大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其强度超预期。” 西安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王楠在 10 月 13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详解成因,揭开持续降雨的 “神秘面纱”。

(一)气候背景:副高 “异常北抬” 引动水汽

王楠指出,今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常年偏强 30%,且北抬时间提前近 20 天,8 月下旬便稳定控制陕南地区。“副高像个‘水汽泵’,持续将南海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输送至陕西,为降雨提供了充足‘原料’。” 监测数据显示,此次降雨过程中,西安上空的水汽含量达每立方米 18 克,较常年同期偏多 50%。

(二)天气系统:“列车效应” 造就持续降雨

更关键的是 “低涡切变线” 的稳定维持。王楠解释,9 月以来,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在关中地区持续交汇,形成一条东西向的低涡切变线,导致降水云团如列车般反复经过西安上空,即气象学上的 “列车效应”。“这种情况会让降雨在同一区域叠加,就像无数节雨车厢接连驶过,累积雨量自然突破纪录。”

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截至 10 月 12 日,西安累计降雨量达 412 毫米,较常年同期(132 毫米)偏多 212%,其中 9 月 28 日单日降雨 87 毫米,打破当月日降雨极值。

(三)地形影响:秦岭 “抬升效应” 加剧雨势

西安南侧的秦岭山脉进一步放大了降雨强度。王楠表示,暖湿气流遇到秦岭阻挡后被迫抬升,在山前形成地形雨,导致西安南部区县降雨量普遍超过 500 毫米,而城区因处于 “雨影区边缘”,形成持续稳定的降雨带。“这也是为何此次降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均匀,而非短时暴雨。”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秋淋比往年提前 18 天启动,且结束时间尚难预测。西安市气象台预报显示,10 月 14 日起新一轮降雨将再度来袭,预计持续至 18 日,累计雨量可达 50-80 毫米。



三、多维冲击:从文物保护到城市运行的连锁反应

持续降雨已对西安的文物保护、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造成全方位影响,多个领域启动应急响应。

(一)文物保护:千年遗产的 “防潮大战”

在城墙安定门修缮现场,工作人员正采用 “物理 + 化学” 双重手段清理青苔。“先用软毛刷去除表层苔藓,再喷洒生物酶清洗剂分解根系,最后涂抹透气防水剂。” 现场技术负责人介绍,这种方法既能保护砖体,又能延缓青苔再生。据了解,景区已紧急调拨 20 吨干燥剂和 500 平方米防水布,对重点区域进行防潮处理。

大雁塔的保护措施更为谨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专家团队已布设 12 个温湿度监测点,实时追踪塔体内部水分变化。“参考 2018 年启动的水环境监测经验,我们将结合土壤含水量和降水数据综合分析。” 项目负责人透露,若水印持续扩大,可能启动局部防渗加固工程。

(二)城市管理:积水与病害的双重挑战

市政部门面临严峻考验。截至 13 日,全市累计排查出 32 处道路积水点,其中 6 处下穿隧道因积水临时封闭。“我们投入 80 台移动泵车 24 小时强排,目前主干道积水已基本清除。” 西安市住建局市政管理处主任李涛表示,重点路段已铺设 1500 平方米防滑垫,防止市民滑倒受伤。

园林绿化部门则在与 “蘑菇爆发” 赛跑。“野生蘑菇繁殖速度极快,清理后 24 小时可能再生。” 市园林局工作人员介绍,已组建 15 支应急队伍,对公园、绿地实行 “早晚两清”,并联合农业部门开展毒蘑菇专项检测。

(三)市民生活:潮湿中的民生困扰

持续降雨让市民倍感不适。在朱雀路一家超市,防潮剂、除湿机销量较上月增长 3 倍。“衣柜里的衣服全发霉了,不得不每天开空调除湿。” 市民陈女士说,家里墙面出现霉斑,孩子还患上了过敏性鼻炎。

医院数据显示,近期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门诊量环比上升 27%。“潮湿环境易滋生霉菌和螨虫,免疫力较低人群需特别注意。” 西安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张颖提醒,市民应保持室内通风,使用除湿设备控制湿度在 50% 以下。



四、破局之道:极端天气下的文物与城市守护

面对持续降雨带来的挑战,西安正从应急处置向系统治理延伸,构建 “监测 - 预警 - 防护” 全链条应对体系。

(一)文物保护:科技赋能的 “精准防护”

“传统的‘雨后修补’已难适应极端天气,必须建立前置监测体系。”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王栋表示,正推动三大举措:一是为大雁塔、城墙等重点文物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现温湿度、含水量数据实时上传;二是修订《古建筑防潮技术规范》,将自动锁水层、透气防渗膜等新技术纳入强制标准;三是建立文物病害数据库,结合历史数据预判风险。

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古建学院师生团队开发的 “青苔生长预测模型” 已投入试用,能根据温湿度和降水数据提前 3 天预警青苔爆发风险。

(二)城市治理:人性体系的 “补短板” 行动

市政部门已启动中长期改造计划。“重点推进两项工程:一是对 28 处老旧小区实施雨水管网改造,提高排水能力;二是在易积水路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积水深度自动预警。” 李涛透露,明年将投入 1.2 亿元,对明城墙周边排水系统进行专项升级。

针对蘑菇滋生问题,市园林局正探索生态治理方案。“计划在绿地中混播耐湿且抑制真菌生长的植被,从源头减少蘑菇爆发概率。” 工作人员表示,同时将开展 “毒蘑菇识别” 科普进社区活动,提高市民防范意识。

(三)气象服务:精准预警的 “提前量” 争夺

气象部门已优化预警机制。“将秋淋天气的预警时效从 48 小时延长至 72 小时,并细化到区县级别。” 王楠介绍,通过整合雷达、卫星和地面监测数据,能更精准预测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目前,气象部门已与文物、市政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预警信息 “一键推送、多方响应”。

五、反思与启示:气候变化下的古都适应之路

“此次持续降雨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增多的缩影。” 陕西省气候中心主任雷向杰指出,近 50 年来,西安秋季极端降雨事件频次已增加 1.2 倍,强度增强 40%,“如何让千年古都适应气候变化,是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在文物保护领域,这场降雨暴露的短板尤为明显。“大雁塔的水印问题研究多年仍未根治,说明我们对古建筑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认识不足。” 王栋坦言,需加快理顺文物管理体制,在管理机构中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如 2018 年省文物局复函中所建议的那般,构建 “专业保护 + 公众参与” 的长效机制。

城市治理层面同样需要反思。“部分道路积水点反复出现,反映出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未能跟上极端天气变化。” 李涛表示,未来市政建设将提高设计标准,参考 “海绵城市” 理念,增加绿地、湿地等自然调蓄空间。

10 月 13 日傍晚,西安上空云层渐薄,久违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大雁塔金顶上。但气象预报显示,新的降雨即将到来。这场 “雨浸长安” 的经历,不仅让市民见证了古都的 “潮湿一面”,更敲响了气候变化下的保护警钟 —— 无论是千年文物还是现代城市,唯有在敬畏自然中主动求变,才能在极端天气的考验中站稳脚跟。正如明城墙砖缝里倔强生长的野花,古都的韧性,恰在这种与环境的不断调适与共生中愈发坚韧。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辨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下周,A股这些板块更有望上涨

下周,A股这些板块更有望上涨

每经牛眼
2025-11-02 11:35:20
东契奇成为历史上首位赛季前3场拿125分+20助攻的球员

东契奇成为历史上首位赛季前3场拿125分+20助攻的球员

雷速体育
2025-11-01 18:32:28
从12月1日起,中国对荷兰稀土出口实施新管控,含量超0.1%须申请许可

从12月1日起,中国对荷兰稀土出口实施新管控,含量超0.1%须申请许可

蓝色海边
2025-11-02 12:28:22
正式签约,张本美和重返中国,上任新岗位,薪酬曝光,爸爸也加盟

正式签约,张本美和重返中国,上任新岗位,薪酬曝光,爸爸也加盟

乐聊球
2025-11-01 11:22:15
两蒋灵柩现状:台湾不想要,亲人懒得管,“台独”分子泼油漆泄愤

两蒋灵柩现状:台湾不想要,亲人懒得管,“台独”分子泼油漆泄愤

老闫侃史
2025-11-01 12:30:03
被求援?俄罗斯回应了

被求援?俄罗斯回应了

环球时报国际
2025-11-02 12:53:08
德外长再改口,希望中方既往不咎,中方没拒绝,但提出一个条件

德外长再改口,希望中方既往不咎,中方没拒绝,但提出一个条件

田园小归
2025-11-02 09:36:59
0-5到3-5!名将连救3赛点,周跃龙4-2逆转,白雨露德比战2-3落后

0-5到3-5!名将连救3赛点,周跃龙4-2逆转,白雨露德比战2-3落后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02 12:26:08
刚刚公布的 iPhone Air 销量,给我看傻了

刚刚公布的 iPhone Air 销量,给我看傻了

刘奔跑
2025-11-01 23:42:50
细思极恐!澳洲杨兰兰撞残人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她到底去了哪里

细思极恐!澳洲杨兰兰撞残人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她到底去了哪里

一盅情怀
2025-10-27 17:26:27
刘伯温最经典的七句话,背下来,让你内心强大到无敌

刘伯温最经典的七句话,背下来,让你内心强大到无敌

诗词中国
2025-10-10 18:44:44
6万球迷见证!苏超联赛冠军诞生:泰州点球4-3击败南通,一黑到底

6万球迷见证!苏超联赛冠军诞生:泰州点球4-3击败南通,一黑到底

侃球熊弟
2025-11-01 20:26:47
中国正在上演的诡异经济

中国正在上演的诡异经济

难得君
2025-10-29 19:26:55
不是胰脏癌!坣娜真正死因曝光..老公心碎发声:在床边抱着她离世

不是胰脏癌!坣娜真正死因曝光..老公心碎发声:在床边抱着她离世

ETtoday星光云
2025-10-31 11:22:10
谈到两岸统一,洪秀柱提醒郑丽文“没什么好怕”,郑根本不敢回她

谈到两岸统一,洪秀柱提醒郑丽文“没什么好怕”,郑根本不敢回她

头条爆料007
2025-11-02 11:52:44
泰国最窄处仅11公里,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被缅甸截断过?原因简单

泰国最窄处仅11公里,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被缅甸截断过?原因简单

凡人侃史
2025-10-31 11:27:27
我国哪里苹果最好吃?经过评选,这5种苹果上榜了, 你尝过几种?

我国哪里苹果最好吃?经过评选,这5种苹果上榜了, 你尝过几种?

思思夜话
2025-10-31 17:36:34
突发!香港著名天后紧急入院,腰部两处撕裂,需拄拐杖坐轮椅外出

突发!香港著名天后紧急入院,腰部两处撕裂,需拄拐杖坐轮椅外出

阿废冷眼观察所
2025-11-02 10:20:32
老年人如何应对肌肉流失?医生提醒:坚持这两个方法,效果非常好

老年人如何应对肌肉流失?医生提醒:坚持这两个方法,效果非常好

老嘪科普
2025-10-23 19:21:38
董宇辉成大款,顿顿当老板,留下的YOYO却熬成“废子”令人唏嘘

董宇辉成大款,顿顿当老板,留下的YOYO却熬成“废子”令人唏嘘

娱小北
2025-11-01 19:36:27
2025-11-02 14:11:00
热点追踪人
热点追踪人
热点追踪
5984文章数 3329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牛弹琴:高市早苗上台后 中国作出第一次强烈抗议

头条要闻

牛弹琴:高市早苗上台后 中国作出第一次强烈抗议

体育要闻

李大林获2025北马国内男子组冠军

娱乐要闻

离世的他曾是刘德华张学友御用班底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10月零跑突破7万辆,小鹏、蔚来超4万辆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艺术
房产
教育
游戏
公开课

艺术要闻

隈研吾翻车?设计了武汉酒店,网友:像一栋“凉席大厦”

房产要闻

中粮(三亚)国贸中心ITC首期自贸港政策沙龙圆满举行

教育要闻

粉丝采访录(二):普通劳动者怎样培养子女

《战地6》逆天BUG不修气晕玩家:直接卸载游戏!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