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桌上,煎蛋、煮蛋、蒸蛋羹,是不是总绕不开一颗普普通通的鸡蛋?可你有没有注意过,同样是鸡蛋,有人偏爱红壳,觉得“土鸡下的才正宗”;有人只买白壳,说“超市卖的才干净”。
还有人信誓旦旦:“红壳蛋营养高!”“白壳蛋更安全!”听得人一头雾水。那到底哪个对?哪个错?
![]()
你可能想不到,一只鸡每年能产多少个蛋,它下蛋的过程有多神奇。鸡的卵巢里有成百上千个卵泡,成熟一个就排一个,进入输卵管。
接下来两三个小时,蛋白一层层裹上去,再过一小时左右,蛋壳膜形成,最后在子宫部停留近20小时,钙质沉积成硬壳,顺便染上颜色,这才算完完整整生出一枚蛋。
整个过程差不多要24到26个小时,几乎是一天一轮回。而最关键的颜色环节,就发生在最后那一段“镀壳”阶段。这时候问题来了:为啥有的蛋是红的,有的是白的?难道真是因为鸡的品种不一样?
![]()
其实鸡的品种决定蛋壳颜色,这事儿早就有科学定论,科学家通过研究数据发现,蛋壳颜色主要由鸡的遗传基因控制,尤其是母鸡的品种。
比如常见的来航鸡,原产意大利,现在全球广泛养殖,它下的就是典型的白壳蛋。
而我国本土的洛岛红鸡、海兰褐鸡这些褐壳蛋鸡种,羽毛偏红褐色,下的蛋就是咱们熟悉的红壳或棕壳蛋。这不是偶然,也不是饲料决定的,而是DNA里写好的程序。鸡生什么颜色的蛋,在它还没出壳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了。
![]()
那有人就要问了,红壳蛋是不是更有营养?看着厚实,不少人觉得“笨鸡蛋”“土鸡蛋”就该长这样。其实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多年来对市售鸡蛋的检测结果都表明,蛋壳颜色和鸡蛋内部的营养成分基本没有直接关系。
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这些核心指标,在红壳和白壳之间差异微乎其微,统计学上都不显著。真正影响营养的,是鸡的饲料配方、饲养环境和健康状况。
比如喂了富含叶黄素的玉米或苜蓿草,蛋黄会更黄;加了DHA藻粉,鸡蛋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就高。但这些,跟蛋壳颜色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
还有一种说法:“红壳蛋皮厚,更新鲜。”这话也不靠谱,蛋壳厚度主要受鸡的年龄和钙摄入量影响。年轻的母鸡刚开产,蛋小壳厚;老母鸡下的蛋越来越大,壳反而变薄。
养殖场只要保证饲料中钙磷比例合理,无论是红壳还是白壳,都能产出结实耐磕的蛋。至于新鲜度,看的是蛋清的浓稠度、气室大小和蛋黄是否饱满,跟外壳颜色更是八竿子打不着。
市面上那些标榜“农家红壳蛋更新鲜”的,很多不过是营销话术,利用的是人们对“土”字头产品的天然好感。
![]()
不知道你发现没,菜市场里红壳蛋经常比白壳贵几毛甚至一块钱一斤。很多人觉得红壳蛋是散养鸡下的,白壳蛋是笼养鸡产的,潜意识里就觉得前者更“天然”。
可实际情况呢?大型现代化养殖场既养白壳鸡也养红壳鸡,都是标准化喂料、自动捡蛋、恒温恒湿管理。反倒是有些小农户为了追求“土味”,鸡群防疫不到位,鸡蛋表面携带沙门氏菌的风险反而更高。
中国疾控中心曾发布提示,生食或半生食鸡蛋存在致病风险,无论红壳白壳,彻底加热才是关键。
![]()
那为啥国外超市几乎全是白壳蛋?这跟消费习惯和品种选择有关。欧美国家主流蛋鸡品种就是来航鸡系,产蛋率高、耗料少、适应集约化养殖,白壳蛋成了市场主流。
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消费者更偏好红壳或浅褐壳蛋,认为看起来更“实在”,所以养殖企业就多引进褐壳蛋鸡。
但这并不代表哪一种更好,只是供需匹配的结果。就像有人爱吃甜粽子,有人偏咸,口味不同罢了。
![]()
其实挑鸡蛋根本不用盯着壳看颜色,真正该关注的是生产日期、储存条件和品牌信誉。正规渠道销售的鸡蛋都会标注保质期,常温存放一般建议15天内吃完,冷藏可以延长到30到45天。
买回家后,可以用光照法看看气室大小,或者放进水里试试,新鲜蛋会沉底,不新鲜的才会浮起来,这些方法比靠颜色判断靠谱多了。
![]()
红壳也好,白壳也罢,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食物,提供优质的蛋白质和多种微量营养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每天摄入一个鸡蛋,正是因为它性价比高、吸收好、做法多样。纠结颜色,不如关心怎么吃更健康,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