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的街边,一个衣衫破旧、面黄肌瘦的年轻人,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面前放着一块写有 “卖身葬父” 的木牌,头顶还插着一根干枯的草标。
他膝盖跪在冰冷的石板路上,眼神里满是绝望与无助,偶尔有人路过,他便重重地磕头,额头很快就磕出了红印,嘴里还不停地哀求着:“求各位好心人,买下我吧,我只求能给父亲办个体面的葬礼……”
![]()
这是在古代社会真实会发生的事,翻开各种古书,“卖身葬父” 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最著名的便是《二十四孝》中董永的故事。
董永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去世,家中一贫如洗,连给父亲买棺木的钱都没有,无奈之下,他只能卖身给富户为奴,用换来的钱安葬父亲。
或许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古代地广人稀,荒野空地随处可见,为何这些孝子宁愿失去自由,也不选择自己挖坑埋葬亲人?
知道真相的我们,瞬间会泪目。
在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而 “孝”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
自孔子提出 “慎终追远” 后,儒家更是将葬礼视为检验一个人是否孝顺的终极标准,“事死如事生” 的观念深入人心。
对古人来说因此,葬礼绝非“挖个坑埋了”这么潦草。
不仅要为逝者挑选 “吉地”,也就是风水好的墓地;还要准备棺椁、祭品,举办相应的超度仪式,还得替父母守孝几年吧!
![]()
这都是需要钱呀!再没钱至少需要:一口薄棺、一身寿衣、一块墓地吧!
仅仅是用草席一裹、随意挖坑埋了,不仅会被视为“不孝”,更会遭到邻里唾弃、宗族惩罚,从此在社会上难以立足。
这也要分情况,除非你不想在此地生活了,又或者大灾大旱、饿殍遍野的灾荒年,活着已不易,丧事自会从简。
越是和平稳定的年代,对待丧事越重视,要不然很容易社会性死亡。
在熟人社会里,一旦顶上了不孝的帽子,这意味着找不到活干、娶不上媳妇,甚至子孙后代都被歧视。古人宁肯卖身,也不愿背这骂名。
面子,在那时比命金贵,要不然在很长时间当官的方式就是举孝廉。
再一个,古代是“地广人稀”,但是不等于“你有地”呀!
现代人想象古代“地广人稀”,便以为随处可以埋葬,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因为当时大部分土地归地主、贵族或官府所有,普通百姓多为佃农,并无自有土地。
那些看似无主的荒野,实则可能属于“官田”或“宗族公田”,随意埋葬即属“侵权”,可能面临严惩。
![]()
即使是荒地,也被划分为“耕地”、“墓地”、“禁地”等不同类型。
耕地是生存根本,严禁埋葬(会破坏地力);禁地(如皇家猎场、寺庙封地)更是绝对禁区,违者可能被处死。
对普通百姓而言,安葬亲人通常要进入宗族的公共坟山。这需要征得族老同意,并可能缴纳费用。
而对一个赤贫者而言,可能连入祖坟的资格都成问题——族规往往禁止非正常死亡或无钱缴纳者入葬。
在古代,底层百姓想要找一块合法的土地埋葬亲人,难度极大,随意乱埋不仅容易遭野兽破坏,而且会引来官非和宗族的严惩。
因此”卖身葬父“,或许就是底层人民穷途末路的“最优解”。
算笔细账就知道,卖身不是道德选择,是生存本能。假设一个佃农父亲病逝,家里只剩女儿阿秀。
在不考虑土地的情况下,她要办葬礼,棺材要几贯钱;抬棺雇4人,每人100文,共400文;香烛纸钱祭品,道士念半天经几贯钱,林林总总快十贯钱了。
这笔钱对于家徒四壁的贫民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更要命的是,父亲死后,家里断了男丁劳力,自己在家还得守孝,那接下来吃什么?
![]()
这时候,“卖身”成了救命稻草:买主给几贯钱办丧事,阿秀去他家当丫鬟,有饭吃、有地方住,至少能活下来。
用三年劳力换亲人入土为安,成全了孝道的同时,还解决了眼前的生存危机和未来的生计问题,这才是会出现”卖身葬父“的原因。
不知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