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
提到安徽,多数人会先想到合肥的科创崛起、黄山的奇松怪石,或是宏村的水墨乡愁等等。可实际上,在安徽省西南部的长江之畔,还有这么一座举足轻重的城市——安庆。它曾是安徽的老省会,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并称为“长江五虎”,在近代史上凭借长江航运的红利,成为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重镇;如今却光芒渐褪,不仅在“长江五虎”中黯然失色,在省内也难与合肥、芜湖比肩,成了安徽“最被低估的城市”之一,令人倍觉唏嘘。
![]()
第一次去安庆,是从合肥坐高铁出发,很快便抵达了安庆站。走出车站,迎面而来的不是现代都市的喧嚣吵闹,而是一种带着江南水乡韵味的从容——街道两旁的梧桐树遮天蔽日,长江边的老码头还停着几艘渔船,偶尔能听到茶馆里传来的黄梅戏唱段,一开口就带着安庆独有的温柔。出租车师傅是土生土长的安庆人,他指着车窗外的长江说:“以前安庆可是长江上的‘大码头’!上海、南京来的货船都在这停靠,街上到处是外地商人,比现在热闹多了。”
![]()
此话并非夸张,翻开安庆的历史,满是“高光时刻”:公元1760年,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会,此后近200年里,一直是安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末民初,依托长江航运,安庆的纺织、机械、造船业迅速崛起,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共同撑起长江流域的经济脊梁,“长江五虎”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当时的安庆港,码头林立、商船云集,从这里出发的茶叶、丝绸,能通过长江水道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城内的四牌楼、倒扒狮步行街,商铺鳞次栉比,是皖西南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当地文史专家说:“那时候的安庆,不仅是安徽的‘心脏’,更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枢纽,连武汉、南京都得重视几分。”
![]()
安庆的“文化分量”,同样让人惊叹。它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从安庆的田间地头走向全国,成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安庆的黄梅戏艺术中心,经常能看到老戏骨登台表演,台下的观众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抱着孩子的年轻。此外,安庆还藏着“皖文化”的根脉——振风塔作为长江流域的标志性建筑,已有400多年历史,塔高72.7米,登顶可俯瞰长江全景,曾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的美誉;陈独秀纪念馆里,珍贵的文物和照片,记录着这位新文化运动旗手与安庆的深厚渊源,也让这座城市多了几分思想的厚重。
![]()
更不用提安庆的自然风光。天柱山作为安徽三大名山之一(另外两座是黄山、九华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489.8米,孤峰突起、直插云霄,云雾缭绕时,宛如仙境;山上的“飞来石”、“迎客松”(天柱山迎客松,与黄山迎客松齐名),每一处景观都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相较于黄山的家喻户晓,天柱山的游客相对来说并不算多,更多时候,它作为安庆人“自家的后花园”,周末带着家人爬山、吸氧,享受一份难得的清净。
![]()
可如今的安庆,却难掩“失落”。随着铁路、公路的发展,长江航运的优势逐渐减弱,加上1952年安徽省会迁至合肥,安庆失去了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发展步伐渐渐慢了下来。现在安庆GDP仅3000多亿元,在省内排名第四,不仅落后于合肥、芜湖,与滁州都有一定差距;曾经繁华的安庆港,如今更多承担着货运功能,客运码头的热闹早已不复存在;就连“长江五虎”的名号,也很少有人再提及,多数人只记得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却忘了曾经的“第五虎”安庆。
![]()
但安庆从未停下“追赶”的脚步。近年来,安庆依托自身优势,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借助黄梅戏文化,打造“中国黄梅戏之乡”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来感受戏曲魅力;依托天柱山等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康养旅游,让“皖西南山水”成为新的名片;同时,安庆还在发展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
如果你下次去安徽,不妨来安庆走走。在振风塔下看长江日落,在黄梅戏艺术中心听一段《天仙配》,在天柱山感受“皖山皖水”的壮阔,再尝尝安庆的特色美食,每一口都是安庆的味道。然后你会发现,安庆这座曾是“长江五虎”的城市,虽然少了昔日的喧嚣,却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值得被更多人关注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