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明珠蒙尘缀术失,古算复兴待来人
大唐贞观年间,长安城的国子监内,一群算学生正在为《缀术》的艰深而苦恼。
![]()
失传的《缀术》
"这《缀术》实在太过深奥,"年轻的算学生李淳风摇头叹息,"我已经钻研三月,仍有许多地方百思不得其解。"
他的同窗王孝通更是直言:"我看这《缀术》中许多内容,根本就是'全错不通'、'于理未尽'!"
这话若是让地下的祖冲之听到,不知该作何感想。他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缀术》,竟被后人如此评价。
事实上,不是《缀术》有误,而是唐代的数学水平已经无法理解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这就像小学生看大学教材,自然觉得"深奥难懂"。
李淳风毕竟是个有见识的学者。他虽然也觉得《缀术》难读,但仍然坚持研究。在编纂《麟德历》时,他大胆采用了《缀术》中的一些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看来不是《缀术》有误,而是我们学力不够啊。"李淳风感叹道。
然而,像李淳风这样的学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算学博士对《缀术》望而却步,宁愿教授其他相对简单的算经。久而久之,《缀术》在官学中就成了摆设。
更糟糕的是,唐代后期,社会动荡,许多珍贵典籍在战火中散失。《缀术》因为研习者稀少,一旦失传就再难寻觅。
![]()
《缀术》百度百科截图
北宋初年,学者楚衍可能还通晓《缀术》的部分内容。但到元丰七年秘书省刊刻算经时,已经找不到完整的《缀术》了。博学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竟将"南齐祖暅之"误记为"北齐祖亘",可见他也没有见过《缀术》原书。
一颗数学明珠,就这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后人只能通过其他典籍的零星记载,想象《缀术》的辉煌。
《缀术》的失传,是中国数学史上的重大损失。其中可能包含了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详细方法、祖暅之原理的完整证明,以及各种先进的开方术和方程解法。这些内容的失传,使得中国数学的发展至少推迟了数百年。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知识的传承需要后人的不断学习和研究。再伟大的成就,如果没有人能够理解和继承,最终也难免失传的命运。
今天,当我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时,更要牢记历史的教训。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一切先进知识,以严谨的态度传承优秀文化,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