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韩成贵:这门学科的作用被低估了!

0
分享至

学会巡礼

金秋时节,又到一年丰收季。您或许没想过,咱们餐桌上的许多食物,可能因为植物病害而无缘上桌。

谈及粮食安全,我们常关注种业“芯片”、耕地保护,却鲜少注意到一门重要的学科——植物病理学。它如植物“医生”,全程守护作物健康,影响粮食产量质量,保障着我们的“菜篮子”。

今日,中国科协之声邀请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成贵,听他讲述学会如何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隐形防线”,引领学科发展。一起看→



韩成贵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曾任亚洲植物病理协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植物病毒病害研究、甜菜主要病害诊断与防控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农业部等纵向课题30余项。

“植物病理学的作用被低估了”

植物就像人类一样,也会生病。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控技术的学科,其核心目标是减少病害对作物的损失。



生病病变的水稻

“实际上,植物病理学的作用被低估了。很多人不知道,在农业中,种子和土壤固然重要,但培育出新品种、施好肥料后,每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病虫害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防控,一些植物病害造成的损失最高可达70%。这意味着我们餐桌上每十份食物,有七份可能因病害而‘消失’。”韩成贵指出。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的病虫害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平均挽回损失达30%,其贡献不应该被低估。

以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为例,这类病毒不仅威胁马铃薯的粮食安全与品质,还会侵染西瓜、甜瓜、哈密瓜等多种瓜类作物,引起果蔬的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韩成贵与团队先后鉴定出7种相关病毒,深入探究其致病机制,寻找调控病毒与植物关系的有效方法,“这就如同人就医,先要明确病因,才能精准治疗,减轻植物损失。”

甜菜制糖产业也是植物病理学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甜菜是我国重要的制糖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影响糖业安全。然而,甜菜上病害众多,包括真菌病害如褐斑病等,患病地块损失可达10%~30%,降低含糖1~3度。

通过20余年的持续监测研究,韩成贵团队建立了完善的病害流行监测与检测技术体系。团队每年采样分离1000多株病原菌菌株进行鉴定和抗药性监测,筛选出抗病品种,并推广综合防治与精准施药技术。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甜菜产业

“我们与综合试验站密切合作,通过研发、技术提升和示范,有效控制了赤峰、兴安盟及伊犁等褐斑病重发区的病害问题,显著提高了甜菜产量和品质。”韩成贵介绍,仅在内蒙古赤峰地区,近5年核心示范面积就达1.5万亩,辐射59万亩,帮助农户增收9000余万元,企业增收7000余万元。

“植物病理学的每一次突破,都直接转化为食品产质量的提升与农民收入的增长。”韩成贵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专家进行生产指导

从农药依赖到绿色防控

近年来,“毒豇豆”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敲响警钟,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有效防控病虫害,对于维护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至关重要。

“农业生产中,农户对植物病害的认知和农药科学使用存在不少误区。过去,农户常陷入‘不打药就没收成’的焦虑,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导致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与农药残留。”韩成贵指出。

在寻求农药替代品及可持续发展之路时,生物防治技术展现出广阔前景。

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描述了生物防治的原理:“就像在一个教室里,有益微生物把座位都坐满了,有害生物就无法靠近‘主讲老师’——植物的关键部位,这样植物就不容易生病。”

利用有益微生物或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就像给植物打“疫苗”。“当病原菌真正来侵染时,植物就能释放特定的‘抗体’,将病原菌包围、中和,然后通过自身系统排出体外。”他说。

此外,利用信息素干扰昆虫交配等新技术,也能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他举例说明:“原本雄虫能通过信息素找到雌虫繁衍后代,但在田间施用干扰剂后,雄虫就找不到雌虫了,从而减少其后代数量。”

韩成贵表示:“尽管目前化学农药仍是植物保护主流方式,但从政府部门到科技部门,再到实际生产领域、市场需求,都在推动生物防控技术的发展。虽然这些技术大面积应用还需要时间,但它们代表着植物保护的一个发展方向。”

科技下田推动技术落地

要让技术真正惠及农民,必须打通“实验室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积极建立科技服务站推动技术落地。

2018年,学会在辽宁丹东成立东港服务站,这是国内首个植物病理学县级科技服务站。

“彭友良教授领衔的服务站专注于水稻病害综合防控,保障了‘东北大米’的品质与产量。”韩成贵介绍,“这不仅提升了学会的科技创新能力,更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实用技术。”

今年2月,学会在海南白沙设立工作站,依托“科创中国”种源与热带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科技服务团,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构建了综合防控体系。



白沙工作站揭牌仪式现场

“福寿螺对我国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韩成贵说,“孙文献教授领衔的服务站开展的福寿螺绿色防控示范项目,为海南区域性防控提供了首个实地示范标本,其模式可复制到整个海南北部稻区,甚至有望在全国推广。”

除了福寿螺防治,服务站还为当地茶、油茶、蔬菜等作物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集中全国专家力量给予指导。

“为加强组织保障,学会与海南省科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编制《海南热带作物绿色防控研发指南》,撰写香蕉绿色生产技术方案智库报告,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他表示。

让学科未来“后继有人”

推动技术落地的同时,学会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青年是学科发展的未来,谁赢得了青年人才的心,谁就占据了未来的发展先机。”在谈及学科传承时,韩成贵特别强调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拥有17个专业委员会和5个工作委员会的学术共同体,学会始终将青年人才培育作为核心工作,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创造成长机会,助力青年学者从“跟跑”到“领跑”。

“2004年学会首次召开年会时,参会代表仅271人;到2023年在泰安举办的年会,正式注册代表已达2500人。这不仅是学会规模的扩大,更是青年学者参与度与学科吸引力的显著提升。”韩成贵说。

在学术交流中,学会始终为青年人才“开绿灯”:确定会议报告人选时优先考虑青年学者,邀请院士担任点评专家,让报告环节以青年才俊为主。这种“主角意识”的培养,让青年学者在思想碰撞中快速成长。

除了学术报告,学会还注重让青年人才参与“实战”,安排他们担任年会分会场的召集人、牵头人和主持人,负责组织会议流程;通过设立研究生交流专场,鼓励研究生进行大会报告和墙报展示。

学术期刊是青年人才展示成果的重要窗口。作为国内植物病理学领域的权威期刊,《植物病理学报》今年迎来创刊70周年;其英文版《Phytopathology Research》2019年创刊,三年后即被SCI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达3.995(Q1区),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分类2区。



“创办一本期刊实属不易。”韩成贵感慨,“尤其创刊初期我们邀请高质量稿件非常困难。但我们坚信期刊的发展必须可持续,质量为王是关键。”

为了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每年坚持举办植物病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交流合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高质量稿件,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韩成贵说。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植物病理学报》成立了青年编委会。自去年起,该编委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植物病理学青年学术论坛。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模式,单场线上参与人数突破两万。

“我们每期邀请五位青年专家作报告,其中必须有一位博士生或博士后。”韩成贵介绍,“他们分享科研背后的故事与遇到的困难,这种真实、接地气的交流,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同成长。”

此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积极举荐优秀人才,如参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年女科学家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奖等重量级评选。

“这些推优机制,让优秀的青年人才被看见、被认可,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韩成贵说。

从跟跑到引领

在全球植物病理学领域的舞台上,中国正从“积极参与”向“主动引领”迈进。

2013年,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这一被誉为植物病理学界“奥林匹克盛会”的全球顶级学术会议。大会吸引了近1800名代表参会,其中外国专家达900余人,成为展示中国植物病理学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第十届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现场

“这次申办成功来之不易。”韩成贵回忆,“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我们历经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多次提交申请,甚至有过仅差一票的遗憾。最终在2008年意大利都灵召开的第九届大会上,我们成功获得了2013年在北京的举办权。”

在他看来,这是中国植物病理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大会让国际同行深入了解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历史文化,显著提升了中国植物病理学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影响力。

2024年,学会在长春成功举办第七届亚洲植物病理学大会。尽管会议以亚洲国家为主体,仍吸引了来自欧美等地区的专家参与,总参会人数达700余人。大会设立多个平行分会场,议题覆盖病原菌生物学、致病性、植物抗病性、生态防控等多个前沿领域。

“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了亚洲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也让与会者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远比通过媒体和文章获取的信息更为深刻。”韩成贵说。

随着中国植物病理学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学会在国际学术组织中的认可度不断提高,目前学会入选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的理事已增加至12位(美国植病学会为11位)。

韩成贵透露,学会已启动申办2032年第十四届国际植物病理学大会的计划,“从2013年到2032年,中间相隔19年。我们希望再次在中国举办这一全球顶级学术盛会,向世界展示中国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交叉融合与智能化发展

面向未来十年,中国植物病理学正以交叉融合与智能化为双轮驱动,加速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尤为紧迫。”韩成贵指出,“极端天气频发,干旱、高温、盐碱地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让植物适应这些极端条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环。”

此外,精准防控技术将借助科技力量提升效率。利用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准确识别病害,结合生物防控、生物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实现“靶向治疗”,减少农药使用。

在他看来,生态可持续性是未来农业的方向。由于化肥过量使用和有机肥投入减少,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植物生长。未来将通过调理植物与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改善土壤健康,比如利用有益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增加土壤肥力,实现“以菌治菌”。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植物和人体一样,体内外都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群体。如果我们能了解植物需要哪些健康的或有益的微生物,并通过调理或添加这些微生物菌群,就可以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而改善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他说。

韩成贵强调:“植物病理学研究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未来,学科将进一步交叉融合,通过科技创新走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从学科理论研究到田间技术指导,从青年学者培养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国植物病理学正在用科技的力量守护着我国粮食安全。

“植物病理、植物医学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密不可分。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在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方面,植物病理学或植物保护学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韩成贵呼吁。

特别鸣谢: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访谈嘉宾:韩成贵

责  编:陈尽美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科协之声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3755文章数 442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