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李元芳。"
这句台词,李元芳说了无数遍,每次亮出身份,他都要强调这个官职。
狄仁杰的护卫不提,偏要提千牛卫,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壹》——
一个让人意外的真相
先说结论: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和宰相同级,李元芳的官阶,理论上跟狄仁杰一样高,武则天时期,狄仁杰担任内史,也就是中书令,正三品。
![]()
千牛卫大将军,同样正三品,这就尴尬了。
按品级算,李元芳该问狄仁杰:"仁杰,你怎么看?"但现实不是这样,李元芳跟在狄仁杰身后跑前跑后,像个贴身保镖,原因很简单。
他的"检校"两个字,出卖了一切。
"检校"是什么意思?虚职,唐朝给高官幕僚发的空头支票,没有实权,只有名头,杜甫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听起来挺唬人,实际上他这辈子都没去工部报到过。
李元芳也一样,他之前是千牛卫中郎将,正四品下。
因为跟着狄仁杰立功,皇帝给他升了个虚衔,检校千牛卫大将军,品级上去了,权力没涨,就像现在某些单位给老员工发的"高级顾问"头衔。
听着高大上,实际还是干原来的活,工资也没多发。
千牛卫这个名字,来自一把刀,不是普通的刀,是庄子笔下,庖丁用了十九年,杀了数千头牛,刀刃还像新的一样的那把刀。
南北朝时期,皇帝开始把贴身佩戴的防身刀叫"千牛刀"。
锋利到可以连杀千牛,这个意象太霸气了,后来,负责保护皇帝、同时掌管这把刀的人,就被叫做"千牛备身",北魏宣武帝,公元500年左右。
![]()
第一批千牛备身出现了,史书记载:"置之左右,出入禁中,无所拘忌。"
什么意思?这些人可以随时进出皇帝寝宫,没有任何限制,想想看,连太子见皇帝都要通报,千牛备身却能自由出入,这份信任,比官职品级重要得多。
但他们品级很低,这就是第一个矛盾:地位显赫,官阶却不高。
到了北魏孝明帝时期,公元515年前后,领军将军元叉掌权,设立了"领左右"这个机构,千牛备身被纳入其中管理。
权臣们明白,拉拢皇帝身边的人,比拉拢大臣更有用。
隋朝继承了这套制度,隋炀帝把千牛备身整合进左右备身府,甚至让他们统领骁果军,隋朝最精锐的部队,这时候,千牛备身真的牛了。
既是皇帝保镖,又是精锐统帅。
——《贰》——
唐朝的精密设计
公元627年,唐太宗贞观初年,李世民做了个决定:把隋朝那套推倒重来,最精锐的军队,他改编成北衙羽林军,直属皇帝指挥,不归朝廷管。
![]()
左右备身府呢?专门负责皇宫警卫和皇帝侍从,兵权被拿走了。
从此,千牛卫的性质变了,不再是能打仗的精锐,变成了贴身服务员,公元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改名"左右千牛府"。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再改成"左右千牛卫"。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增设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这个设计很巧妙,唐朝把军队分成南北两衙,北衙是皇帝的私军,南衙是国家的军队。
南衙设十六卫,听起来很多。
实际上前十二卫才统领天下府兵,后四卫只负责警卫工作,左右千牛卫,就在这后四卫里,不领兵,不打仗,只干三件事:宿卫、侍从、仪仗。
宿卫,就是皇宫值班,北衙禁军守外围,千牛卫守内围。
侍从,就是皇帝的贴身服务员,端茶倒水、拿刀拿伞,跟宦官、宫女的活儿有交叉,仪仗,就是皇帝上朝出行时的排场,编制也不大。
左右千牛卫各有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中郎将二人。
下面的千牛备身十二人,备身左右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加起来,左右千牛卫总共不到两千人。
![]()
对比一下:唐朝全国府兵,六十多万。
正三品的千牛卫大将军,手下不到一千人,正三品的尚书省各部尚书,管着整个国家机器,这就是第二个矛盾:品级很高,权力很小。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唐朝有一个铁律:兵权和指挥权分离。
各卫大将军只负责管理士兵,训练、考核、日常事务,这些他们管,但打仗时谁当统帅?皇帝临时任命,可能是本卫大将军,也可能是别的武将,甚至可能是文官。
狄仁杰这样的宰相,也能挂帅出征。
这么设计的目的很明确:防止武将坐大,千牛卫更特殊,他们连日常的兵都不领,只负责皇帝身边那点事,大将军听起来威风,实际上就是个高级侍卫长。
——《叁》——
李元芳的小心思
但他们有一个别人没有的优势:离皇帝近,皇帝睡觉,他们在外面守着,皇帝上朝,他们站在旁边,皇帝批奏折,他们端着茶在边上等着。
![]()
这种距离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升迁机会。
史书记载,千牛卫是贵族子弟出仕前的实习岗位,在这里待几年,混个脸熟,将来转到别的部门,路就好走多了,但工作内容确实无聊。
站岗、值班、端茶倒水、举旗子,重复,机械,枯燥。
千牛卫不是武林高手,军事素养甚至不如普通府兵,李渊和李密都知道这一点,他们年轻时都在禁卫军待过,深知这些人能力一般,真正打仗,还得靠边军。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李元芳为什么总提千牛卫?
第一个原因:保护狄仁杰,狄仁杰查案,得罪人太多,武则天时期,朝堂凶险,随便一个案子都可能牵扯到权贵。
李元芳如果说自己是狄仁杰的护卫,等于告诉对方:我家主人在查你。
但说自己是千牛卫呢?意思就变了:我是皇帝身边的人,得罪我,就是得罪皇上,这个震慑力,比狄仁杰的名头更管用。
![]()
第二个原因:虚荣心,李元芳是个普通人。
这样的出身,能混到正三品,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他不提,谁知道?检校千牛卫大将军,七个字,说出来多有排面,至于是不是虚职,有几个人懂?
第三个原因:这是当时的习惯。
唐朝人介绍自己,都喜欢说最高大上的头衔,实际干什么不重要,名片上写什么才重要,就像现在有些人,名片上印着五六个头衔。
什么"某某协会副会长""某某研究院高级顾问",实际就是个普通职员,面子工程,古今皆然。
——《肆》——
盛世之后的崩塌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开元盛世开始了,但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府兵制开始崩坏,原因很简单:没地了,府兵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
政府给百姓分地,百姓交税服兵役。
但随着土地兼并,政府手里的地越来越少,分不出去了,分不了地,百姓就不当兵,十二卫统领的府兵,迅速瓦解,千牛卫呢?
它本来就不领府兵,受影响小一些。
但整个南衙十六卫都在衰落,千牛卫也跟着没落,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地方军权坐大,南衙禁军彻底边缘化,北衙禁军成了主力。
到了晚唐,千牛卫大将军已经是个虚衔了。
五代十国、宋、辽、金,这个官职一直存在,但没人在意了,只剩下一个名字,千牛卫大将军,离皇帝很近,但调动不了资源。
他能做的,就是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等待机会。
这个机会可能是:皇帝心情好,提拔你去别的部门,也可能是:你在皇帝面前说对了一句话,引起注意,运气,往往比能力更重要。
![]()
跟明朝锦衣卫比呢?完全不是一回事。
锦衣卫既是保镖,又是特务,既能抓人,又能监视百官,权力大得吓人,千牛卫呢?只是保镖,而且是没有刑侦权的那种。
唐朝的监察系统,是御史台,抓人的事,千牛卫管不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