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0日,诺贝尔和平奖评选结果在全球近百家媒体的直播镜头中揭晓,来自委内瑞拉的反对派领导人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凭借“团队在抗争中展现的非凡精神”摘得奖项,曾被多方造势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则意外落选。这场奖项归属的尘埃落定,早在几天前就埋下了伏笔——乌克兰议会那场悬殊的投票,早已给特朗普的“和平奖梦”泼了一盆冷水。
乌克兰议会的投票结果堪称对特朗普最直接的“拆台”。9月底由五名议员联名提交的提名特朗普为和平奖候选人的提案,在450席的议会中仅获得132票支持,距离通过门槛相去甚远。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最初推动提名的乌克兰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梅列日科,早在今年八月就亲手撤回了提名,这位去年还在为特朗普拉票的政客直言“不信特朗普能谈成停火”,比议会的否决票更彻底地暴露了信任崩塌的现实。
五名提案起草者中仅一人来自执政党人民公仆党,连党内同僚都鲜有支持,这场提名闹剧从一开始就透着荒诞。特朗普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执念早已不是秘密。他在多个公开场合宣称自己“终结了七场战争,正接近解决第八场”,将朝鲜半岛谈判、中东停火乃至巴以冲突的暂时缓和都归功于自己的“压力外交”。
![]()
美东时间10月8日,距离诺奖揭晓仅剩48小时,他更是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促成了加沙地带停火“20点计划”第一阶段协议,甚至计划12日亲赴中东出席签署仪式。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不仅递交提名信函,还发布了AI生成的为特朗普佩戴诺奖奖章的图片,特朗普儿子埃里克则在社交平台发起造势活动,白宫官方账号更直接称其为“和平总统”。
这番密集操作终究没能撼动结果。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早在前一天就明确表示,本周一已敲定获奖名单,远早于特朗普宣布停火协议的时间。更关键的是,诺奖提名截止于1月31日,彼时特朗普第二任期刚开启十多天,其所谓的“调停成果”多数未被纳入评选范围。CNN的民调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全美仅22%的人认为他配得上这一奖项,所谓的“多国支持”也多是非官方表态,连正式文件都无人能出示。
落选消息传来,特朗普的反应耐人寻味。他公开宣称玛丽亚“实至名归”,私下却连续数小时浏览支持者评论,对“不公平”“政治操弄”等标签逐条回复。这种落差源于他长期沉浸的“信息茧房”——社交圈的赞美与选择性放大的“成就”报道,让他几乎相信获奖只是时间问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玛丽亚的微妙回应,她致电特朗普称“奖项也属于他”,既承认其影响力,又巧妙将荣誉归于己方团队的非暴力抗争,避免卷入大国博弈。
![]()
各方态度的分化更显国际政治的复杂。普京的顾问公开表态“特朗普比许多获奖者更配得上奖项”,普京本人也批评颁奖对象“不当”,特朗普则迅速转发致谢。这幕互动背后的利益交换清晰可见:俄罗斯希望通过支持特朗普换取其在俄乌谈判中的让步,比如减少对乌军事援助或承认克里米亚现状;特朗普则需要俄方支持证明自身国际影响力未减。白宫多名官员私下表达不满,社交媒体上“偷走特朗普奖项”的标签迅速热搜,而联合国五常中,中国的沉默成为鲜明立场——不参与政治操弄,也不轻易站队。
乌克兰议会的否决票此刻更显分量。十月的哈尔科夫方向,俄军仍在加派兵力,乌军承受着巨大战场压力。泽连斯基政府早已将重点从求和平奖转向推动设立战争罪法庭,寻求法律与实力层面的保障。对乌克兰而言,真正的和平不是奖项能定义的,而是废墟上的重建与冲突的彻底终结。特朗普的“交易式和平”在持续的炮火面前,终究是空洞的宣言。
![]()
这场围绕诺奖的闹剧,本质是对“和平”定义的深刻分歧。特朗普的落选暴露了评选委员会对和平的多元考量——其调停成果多属短期且依赖利益交换,远不及玛丽亚团队推动长期对话的价值。乌克兰议员的投票则传递出更朴素的认知:和平奖不该是政治操作的筹码,更不能脱离“冲突仍在继续”的现实。
当特朗普还在纠结奖项归属时,乌克兰的战场仍在提醒世界:和平从不是自我标榜的勋章,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共识。乌克兰议会的“不买账”,或许是这场闹剧最清醒的注脚——比起奖杯上的光环,人们更需要看得见的停火与安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