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在新疆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新物种”,也是我国本土第一次出现。
结果当地渔民20年前就发现了,禁渔之前,渔民年年都能捕捞到一大堆,当成“日常菜”来吃。
那么这“新物种”到底是个啥?
![]()
新疆阿勒泰的额尔齐斯河最近出了件新鲜事——2025年5月,新疆农业大学的李斌老师带着团队在阿勒泰调研时,从当地生物科技公司和渔民口中听说了一种“大钳子”虾。
这消息让搞水产研究的李斌立刻来了精神,跟着渔民跑到河边一看,当场就愣住了:这虾乍看像小龙虾,却比小龙虾壮实得多,最长能有两个手掌加起来那么长,最重的能到350克,一对厚钳子内侧带着锯齿,活像两把小剪刀,身上的颜色更是花哨,褐色、天蓝色、白色的都有,在水里游起来特别扎眼。
![]()
可当李斌追问这虾的来历,当地渔民的回答更让他意外。“这玩意儿啊,我们叫它‘额河鳌虾’,二十年前就有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渔民蹲在河边回忆,2000年左右在额尔齐斯河哈巴河段打鱼时,就零星捞到过这种虾,后来禁渔前每年都能捕一大堆,根本没人当稀罕物。
他们守着这条河活了大半辈子,只知道这虾长得特别,却从没想过它竟然是“新物种”。
李斌赶紧找渔政部门报备,带着团队在哈巴河段忙活了6个小时,终于捕到5只活体标本。可他不知道的是,早在2021年,当地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就发现了这虾的特别之处,联合中国水产研究院做过鉴定,只是没形成系统的学术记录。
![]()
这次李斌团队把标本带回实验室,又是比对外形特征,又是做分子层面的检测,最终确认这虾是格鲁西东欧螯虾——一种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和东欧的虾种,这是我国首次在自然河流中发现它们的踪迹,直接填补了新疆没有本土鳌虾分布的空白。
更有意思的是实验室检测显示,野生虾和那家公司2012年投放水库养殖的虾同源性高达98.6%,说明它们早就在额尔齐斯河形成了稳定种群。
![]()
别看现在确认了物种身份,李斌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可是栽了不少跟头,光喂饭这事儿就急坏了一群科研人员。一开始大家觉得,既然是鳌虾,肯定得吃专业饲料,于是花大价钱买了成品螯虾饲料、高蛋白鱼饲料,甚至特地弄来活的水蚤、红线虫当饵料,可这虾却摆起了“架子”——凑过去闻闻,最多吃两口就扭头游走,连续几个月不见蜕壳,个头一点儿没长,有的虾甚至瘦得虾壳都发亮。
“当时真怕它们饿死,每天盯着鱼缸看八遍。”团队里的研究生小王后来回忆,直到有天他吃午饭时,顺手把剩下的白米饭和清炒青菜倒进了鱼缸,没想到原本“挑食”的鳌虾突然围了上来,几下就把饭菜抢光了。
![]()
这个意外发现让大家茅塞顿开,赶紧查资料才明白,格鲁西东欧鳌虾本来就是杂食性,在野外主要吃落叶、水草和底栖小虫,根本不需要那么精细的饲料。后来他们试着用切碎的南瓜、红薯喂虾,效果同样好,成本比之前降低了一大半。
解决了吃饭问题,繁殖研究又提上了日程。科研人员发现,这虾的生长速度比想象中快得多:幼虾孵化后只要1年就能性成熟,经过一个冬天的冬眠,母虾就开始抱卵,一次能产200到300枚卵,每年6月中旬就能孵化出小虾。
![]()
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人工养殖时虾卵自然孵化率只有15%到20%,而且破壳时间不一样,根本没法规模化培育虾苗。2024年5月,李斌团队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试着搞“胚胎离体孵化”——把母虾腹部的卵小心剥离下来单独培育,没想到这招真管用,不仅孵化周期缩短了10天,孵化率直接提高到45%到55%。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虾特别“皮实”。研究发现它们能适应7到25℃的水温,尤其喜欢额尔齐斯河的冷水环境,冬天在新疆的自然水域里也能安全过冬。
2024年8月,科研人员还大胆把1000尾虾苗投进了阿勒泰的盐碱水池塘,结果发现它们对盐碱和氨氮的耐受力特别强,要是能顺利越冬,今后在更多地区推广养殖都不成问题。
![]()
格鲁西东欧鳌虾的发现,不光在科研圈掀起了波澜,更给新疆的水产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从生态角度说,鳌虾是水生食物链里的关键物种,它们吃水草、腐叶和小虫,同时又会成为鸟类、大型鱼类的食物,能让额尔齐斯河的生态系统更完整。
更实在的是它的经济价值。这种虾个头大、出肉率高,肉质比普通小龙虾更紧实,还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一早就被渔民验证了“好吃”。
![]()
2024年中秋节前,吉木乃县的养殖基地首次批量捕捞鳌虾上市,平均每只重量都超过200克,早上从水库捞上来,下午就能通过冷链运到乌鲁木齐的北园春市场,一上架就被抢空。
为了把这“商机”做大,科研团队还想出了“北繁南养”的妙招:5月在北方的冷水里繁育虾苗,10月天冷前运到南方养殖,次年5月再捕捞上市,这样既能利用北方的冷水资源,又能避开南方的高温期。
要是再通过人工控温,把繁殖周期从5月提前到1月,甚至有望实现一年两产。现在当地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还注册了“额河螯虾”的品牌,不光在新疆卖得火,还打算卖到内地甚至出口到周边国家。
![]()
最让人感慨的是这虾的“身份转变”:二十年前是渔民锅里的家常菜,二十年后成了填补科研空白的“新物种”,如今又变成了带动养殖产业的“香饽饽”。2025年7月,吉木乃县的养殖基地已经实现“百万苗种”人工孵化,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跟着学技术。
![]()
从额尔齐斯河的野生虾群,到实验室的精细研究,再到市场上的热销产品,格鲁西东欧鳌虾的故事里藏着两个道理:一是大自然里从来不乏惊喜,只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二是真正有价值的科研,从来都离不开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毕竟谁能想到,解开养殖难题的钥匙,竟然是一碗普通的米饭和青菜呢?
参考资料:【乌鲁木齐晚报】新疆首次发现本土大型鳌虾
![]()
新疆:额河螯虾从实验室“游”进市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