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被西方全面绞杀的国际环境下,俄罗斯总统普京为何依然能保持强硬,屹立不倒?答案,几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因为它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稳定、且不惧任何外部压力的中国。用普京自己的话说,俄中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稳定因素”。
然而,在这份“背靠背”的战略默契之下,当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望向我们时,他的眼神里,真的只有“同志加兄弟”般的纯粹友谊吗?
不。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眼神,混杂着历史的俯视、现实的嫉妒,以及无法摆脱的依赖。他们依然怀念着当“带头大哥”的日子,却又不得不接受,自己早已离不开这位昔日的“小兄弟”这一残酷事实。看懂了这种拧巴的心态,才能真正看懂世界上这对最重要邻居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老师”的背影: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优越感
俄罗斯人挥之不去的“老大哥”心态,是有其深刻历史渊源的。对于新中国而言,苏联,曾一度扮演着“老师”和“工业奶娘”的角色。
上世纪50年代,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临着西方世界严密的技术封锁。就在此时,苏联伸出了援手。
![]()
著名的“156项工程”,涵盖了国防、冶金、电力、煤炭、机械等所有关键领域,几乎是手把手地,帮助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立起了初步的、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可以说,没有当年苏联的倾囊相助,就没有我们后来独立自主的工业化基础。
这种“老师教学生”的模式,在俄罗斯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刻下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他们习惯了俯视,习惯了被学习、被模仿。
然而,许多人或许忘了,这份所谓的“恩情”,从来都不是免费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用志愿军的鲜血,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守住了国门,但苏联提供的飞机、大炮,却并非无偿援助,而是一笔笔需要偿还的沉重债务。
![]()
如果把时间的指针再往前拨,那段历史就更加沉重。从19世纪的《瑷珲条约》到《北京条约》,沙皇俄国用武力与欺骗,从积贫积弱的中国身上,活生生割走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外东北那片曾属于我们的、富饶的的出海口,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这位“老大哥”的所谓“帮助”,从来都是包裹在国家利益的冰冷外衣之下的。
帝国的崩塌:一场“学生”超越“老师”的心理海啸
时间来到1991年12月25日,历史的指针,在莫斯科指向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时刻。当印有镰刀和锤子的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时,一个曾经让世界为之颤抖的红色帝国,轰然倒塌。
![]()
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政权的更迭,更是一场彻底的精神崩塌。“老师”不仅从神坛上摔了下来,甚至摔得粉身碎骨。随之而来的“休克疗法”、经济凋敝、国家财富被寡头瓜分,更是让这个民族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迷茫与屈辱。
而就在“老师”崩塌的同一时期,那位曾经虚心求教的“学生”,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惊人的能量,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腾飞。当俄罗斯还在为恢复苏联时期的经济水平而苦苦挣扎时,中国的GDP早已将其远远甩在身后。
![]()
这种巨大的角色倒错,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俄罗斯媒体和学者曾坦言,许多俄罗斯人看待中国,普遍存在一种“混杂着嫉妒、不解甚至些许不服气的复杂情绪”。
他们既钦佩中国取得的惊人成就,又不愿承认自己已经全面落后;他们既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对抗西方,又担心自己会沦为中国的“小伙计”。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是理解当今俄罗斯人心态的关键。
![]()
“活下去”的拥抱:一种包裹着历史自尊的现实选择
如果说过去的二十年,俄罗斯对中国的超越还只是“心理不适”,那么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则彻底将这种不适,变成了“活下去”的现实依赖。
![]()
在遭到西方世界全方位的、堪称“毁灭级”的制裁后,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几乎完全系于一点——中国。
它的石油和天然气,失去了欧洲市场,只能大量、折价卖给中国;它国内的汽车、家电、手机等所有工业品,在西方品牌全面退出后,也只能依赖中国进口来填补空白。
用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的话说就是:“中国需要多少石油,我们就准备输送多少。”这种姿态,早已不见当年“老大哥”的半分影子。
![]()
如今的中国,已成为其对抗西方制裁的“战略总后方”和经济“输血泵”。正是因为有中国这个体量庞大且立场独立的“后背”,俄罗斯才有了与整个西方世界叫板的底气。
普京在谈及中俄关系时,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外交辞令:“我们成为朋友,不是为了针对任何人。”然而,这句话的潜台词,恰恰说明了这段关系“针对谁”的本质。
今天的中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权宜婚姻”——双方都因为一个共同的、强大的外部对手,而被迫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
对于俄罗斯而言,这个拥抱的姿-势是别扭的,甚至带着一丝不甘。它的身体,已经离不开中国的温暖;但它的头颅,依然高傲地、习惯性地望向它曾渴望融入的西方。而这种身体与头脑的分裂,正是未来中俄关系最大的不确定性所在。
参考资料:
民调:过去一年内对中国持积极看法的俄罗斯人比例大增.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021-02-19
从黑龙江看中俄边界的历史变迁.云南网.2021-11-29
抗美援朝:苏联援华武器成一笔沉重的负债.文史参考.2015-11-16
俄媒反思对华好感度为何微降与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嫉妒感有关?.环球时报.2018-07-09
中俄关系:竞争与战略伙伴关系的不同阶段.半岛电视台.2025-09-09
关税战之际,俄罗斯最新涉华表态.长安街知事.2025-04-14
谈及俄中关系,普京最新表态.北青网.2024-11-08
30年了,为什么还要了解苏联?.新经典.2021-12-24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援助的前尘往事.中华读书报.2018-02-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