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的书房里,邻居又传来训斥声:“这道题教了三遍还不会?隔壁小明这次又考了满分!”
孩子压抑的啜泣像针一样刺破夜的宁静。这样的场景,在无数家庭重复上演——我们举着“为你好”的火把,却不知不觉灼伤了孩子最珍贵的本性。
“知其性也”这四个字,像一泓清泉流过干涸的育儿荒漠。它不是在要求我们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在唤醒我们:
每个生命都是带着独特密码来到世界的种子,养育的真谛在于读懂这些密码,而不是强行改变它们的生长轨迹。
![]()
壹
上周在公园,看到一个三岁女孩蹲在蒲公英前,小心翼翼地想要触摸那些绒毛。
她的母亲一把拉起她:“太脏了!快去英语角练习对话。”
女孩回头时眼中的不舍,让我想起女儿小时候——她曾经花整个下午观察蜗牛爬行,那些被我们认为“浪费时间”的时光,如今都成了她写作中最灵动的素材。
这个时代的育儿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狂热:
· 两岁要认识几百个汉字
· 四岁要能进行英语对话
· 六岁要掌握三种才艺
我们在各种早教班间疲于奔命,却忘了问最基本的问题:我的孩子是谁?他天生喜欢什么?什么能让他的眼睛发光?
“知其性也”的第一步,是学会观察。
不是用评判的眼光,而是带着好奇与敬畏。
朋友的儿子从小安静内向,在家族聚会上总是躲在角落。
亲戚们说他“没出息”,他妈妈却注意到:这个“不爱说话”的孩子,能一动不动观察蚂蚁搬家半小时,能用乐高搭出精妙的建筑。
现在这个孩子成了优秀的建筑师,他说最感谢妈妈当年没有强迫他变得“活泼开朗”。
![]()
贰
要实现“知其性也”,父母首先要看清自己。
我们对孩子最不满意的地方,往往映射着自己内心的恐惧——怕孩子像自己一样不善言辞,所以逼他当众表演;
怕孩子重复自己的失败,所以对他的分数格外敏感。
好友曾经为儿子的“慢性子”焦虑,直到意识到这是她自己童年被压抑的特质。
当她接纳了儿子的节奏,发现这个“慢”孩子有着超乎常人的专注力和洞察力。
![]()
叁
践行“知其性也”这些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要遵循作物的天性,工业才追求标准化生产。
儿子数学成绩普通,但对机械有着惊人的理解力。我收起焦虑,支持他把自行车拆了装、装了拆。
今年他设计的简易播种机在创新大赛获奖时,评委说:“这种对机械的热爱,是教不出来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
· 如果是玫瑰,就让它艳丽绽放
· 如果是松树,就让它挺拔成长
· 如果是小草,就让它绿意盎然
真正的养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待的样子。
夜深人静时,看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我想起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自身的儿女。”
让我们放下尺子,拿起镜子;放下焦虑,拿起耐心;放下改造,拿起理解。
因为最美的教育,是让蒲公英成为最好的蒲公英,让梧桐成为最好的梧桐。
![]()
当我们真正懂得“知其性也”的智慧,就会发现:每个孩子原本就是完整而美好的,我们要做的,只是看见这份美好,守护这份美好,让它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从容绽放。
点个「在看」,与君共勉。
和千万妈妈互动分享,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