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
![]()
No.372
![]()
萨尔茨堡的性格
冯骥才
(接上文)
再往广处说,尽管每年来到这小城中的旅客人数高达二千二百万人,本地人的生活方式却依然故我。他们没有被成帮结队、腰包鼓鼓的旅客扰得心浮气躁,一堆堆挤上去兜揽生意,那些事都由旅游部门运行得井井有条。萨尔茨堡是用“电子商务”来经营旅游最出色的地方。人们呢?静静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并按照他们喜欢与习惯的方式去生活、娱乐和度假。他们远远地避开旅游景点,不喜欢到那种挤满游客的饭店和酒店去餐饮,因为在那些地方,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温情与熟悉的气息。
![]()
如果想看一看真正的萨尔茨堡人,就去奥古斯汀啤酒屋吧!在那个一间间像厂房一样巨大的木头房子里,摆着一排排长条的木桌,看上去像卖肉的案子,桌子两边是木凳。萨尔茨堡人喜欢这里所保持的传统方式——自己去买酒买肉,洗杯和倒酒。陶瓷啤酒杯本来就很重,盛满酒更重;肉是烧烤的,又大又热又香。在这里没有人独酌,全都是一群人一边吃喝一边大声说话。
如果他们想一个人安静地消磨一下,就钻进盐河边的巴札咖啡店里。这家全萨尔茨堡人都去过的咖啡店,一点也不讲究,但这个城市的许多历史都在这家店中。小圆桌和圈椅随随便便放在那儿,进来一坐,一杯咖啡可以让你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尽管有人说话也听不见,咖啡店的规矩和教堂一样——保持安静。它和奥古斯汀啤酒屋完全是两个世界、两种情调,但是一个传统。
如果想放纵,想连喊带叫,想与朋友热闹一番,就去奥古斯汀;如果想让精神伸个懒腰,想愣一会儿神,想享受一下宁静与孤独,就去巴札。他们一直依循着这些与生俱来的生活感觉,从不改变。他们也看电视,也打手机,也听CD,但离不开他们的奥古斯汀和巴札。
在外地人眼里,萨尔茨堡似乎有些因循守旧。甚至有人说维也纳是“音乐之城”,萨尔茨堡是“音乐之乡”,挖苦他们是乡下人,但一位萨尔茨堡人骄傲地说,我们这儿的女孩子从来没人骚扰。
在当今世界,很多城市由于旅游业兴旺,当地的人文风气发生骤变,商业扭曲和异化人们的心灵。然而萨尔茨堡人却岿然不动。他们本分,诚实,循规蹈矩,甚至看上去有点木讷,但叫你信任不疑。外地旅客不识德语与奥国的硬币,买了东西,常常将一把硬币捧给他们,让他们拿,他们绝不会多拿一分钱。可是如果在威尼斯和巴塞罗那谁这样做,谁就是傻子。
民风的淳朴来自他们的传统。他们怎么使这传统在利欲熏心的商品世界里不瓦解、不松动?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他们深爱甚至迷恋着自己的传统。不要以为他们只是凭着一种传统的惯性活着。在大主教广场上,我看过他们举行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活动:一些身穿巴洛克时代服装的年轻人表演着先前的萨尔茨堡人怎么打铁、制陶、造纸、织布,以及怎么化妆、用餐和演戏,等等。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说,一方面使人们亲近传统,一方面吸引外来游客。我问他们,是为了赚游客的钱吗?
他们说,没有赚钱的目的,人家来旅游,不只为了玩和购物,更要看你的文化,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文化。
![]()
老实说,萨尔茨堡人生活在一种很深的矛盾中。焦点就是旅游。
他们和任何旅游城市一样,天天都承受着潮水一般的游客的冲击。所有空间都是人头攒动,到处都是挎着背包和相机的陌生人窜来窜去,动不动就举起相机对着他们喀嚓曝一下光。重要的是,生活被全部打乱、打碎。一位当地人说,萨尔茨堡已经不是我们的了,它卖给游人了。
然而,萨尔茨堡人又都明白,这座城市至少一半收入来自这些张大眼睛四处乱看的游人。何况,每当游人被萨尔茨堡的美镇住,他们又从心底感到十分的自豪和满足。
未完待续……
![]()

作家出版社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
《冯骥才散文》
冯骥才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
![]()
排版:邓 宁
编辑:陈红刚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